全球社會企業正發燒

【2007.08論壇引言】整理/李芸萍

非營利組織(NPO)除提供經濟與社會貢獻外,也被視為彌補社會需求缺口的重要機制,然而,這年來非營利組織除受限於本身的能力之外,亦受到全球化的衝擊,資源日漸枯竭,非營利組織再也無法僅仰賴政府經費或社會捐款的支持。漸漸地,全球各國的非營利組織開始呈現新的改革運動,希望透過「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s)的模式,來解決非營利組織所面臨的困境。

「社會企業」正在全球延燒,但其在美國與歐洲興起的因素卻是大不相同。美國社會企業的出現,主要基於財源困境,引發非營利組織師法企業的風潮,呈現商業化的趨勢;歐洲社會企業的呈現,主要是為了因應高失業問題,在政府政策鼓勵下,許多微型企業開始採用「利益不得分配限制」,而呈現社會經濟非營利化趨勢。因此,社會企業到底是「非營利組織師法企業」,抑或是「企業師法非營利組織」,各方看法仍莫衷一是。

歐洲的社會企業

〈名詞界定〉
在歐洲,社會企業一詞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十五個會員國所發展出來的新概念,是指任何可以產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動,具有企業精神策略,以達成特定經濟或社會目標,而非以利潤極大化為主要訴求,且有助於解決社會排斥及失業問題的組織。

主要特色如下:
一、採取不同的合法組織型態(例如合作社或社團);二、富企業精神活動的組 織;三、有利益不得分配之限制,但可以重新投資以實踐企業的社會目標;四、強調利害關係人而非股東,故重視民主參與及企業化組織;五、堅持經濟及社會目標;六、主張經濟及社會創新;七、市場法則的觀察;八、經濟持續性;九、具有高度的自主財源;十、強調回應未經滿足的社會需求;十一、勞力密集的活動。

〈發展困境〉
一、對於強調自律原則的非營利組織而言,社會企業是否能夠得到其成員的高度信任。
二、社會企業是否能夠建立良好的能力,以解決將公部門、營利部門及非營利部門整合至共同社會目標,所可能面對的經濟面限制。
三、社會企業最大的風險在於,社會企業是否會降低社區與社會資本的連結,而過度依賴政府補助,是否會弱化非營利組織在資源再分配中所扮演角色的自主性。

◇美國的社會企業

〈名詞界定〉
美國偏向「社會企業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而少使用「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是指採取企業的方案及商業活動,用以促進社會善因或對公共財提供有所貢獻的組織。若從結構決策的角度分析,社會企業包括兩種界定方式,一為營利的商業組織對於公共財的貢獻,其二為非營利組織透過商業化手段賺取盈收。

〈發展困境〉
一、以商業方式賺取經費,很可能讓非營利組織悖離最初的社會使命。
二、非營利組織市場化是否會改變其公共形象及內部認知,進而失去公共支持。

◇社會企業光譜


◇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sus)
以27美元、30年光陰,打造出孟加拉放款規模最大、專屬窮人的鄉村銀行。尤努斯不僅以微型貸款的模式,貸款給窮人,助其脫離貧窮;更倡導「社會企業」理念,創辦電信業、網路業、能源業等。
˙〈他,扭轉一億人的命運〉˙商業周刊第994期

《窮人的銀行家》˙聯經出版

◇台灣經驗
在台灣,「社會企業」亦成為一股新興的風潮!在政府財政日趨困難,對非營利組織的補助日益減少,且加上經濟萎縮,企業捐助或是小額捐款愈來愈難支撐非營利組織的存在。致使社會福利團體另設營利事業,或是進行收費性的服務,來尋求額外的收入以彌補經費的不足,企圖增加本身的獨立自主。

「社會企業」的模式愈來愈趨多元,無論是從單純的「技能訓練」、「特殊專才培訓」、「微型貸款創業輔導」到「社區營造」,最終的盼望仍是期待人人都能盡一己之善,幫助需要幫助之人,且如何能以非營利組織服務人群的熱情,結合商業的管理運作模式,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案例:
喜憨兒福利基金會 :喜憨兒烘焙屋、喜憨兒園藝工作隊。
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心路洗衣、心路加油站、心路工作隊。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陽光洗車中心、陽光加油站、捷運販賣店。
愛盲文教基金會 :愛盲護康按摩中心。
台灣更生保護會
龍眼林福利協會
若水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我們的願景(Vision),是亞洲各國的公益需求,由於政府、企業、公益團體、和社會企業四方的密切合作,系統化、長期化地被滿足。

◇參考資料來源:
鄭勝分(2005),歐美社會企業發展及其在台灣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
葉玲伶(2005),非營利事業產業化 : 以新港文教基金會與新港客廳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
李孟芬(2006),社會事業導入公益創投之策略分析 : 以某社福基金會為個案,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
嶄新的公益資源管理策略—社會事業˙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