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走入偏鄉 創意與創益發酵

【報導/NPO-EMBA Blog】公民新聞報導團/郭盈彣

當全球深陷金融風暴之際,更凸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企業社會責任不單只是作為「企業形象」,部分人已經開始思考:這樣的責任該如何做得更好?歲末年終,溫暖的冬日午後,政治大學EMBA非營利事業管理組以「創益投資在偏鄉」為題,提供企業與偏鄉對話的平台,拉近彼此距離。

「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企業是社會的一部分,在追求經濟獲益的同時,也須回饋社會,善用本身資源對社會問題伸出援手。早年企業的行善模式,著重在「單打獨鬥」,或是物資及財力的捐助,零星、分散的力量發揮效益始終薄弱。「社會工作方法在30年前就已經在運作,而30年後偏鄉問題並未獲得太多的結決,仍舊可見無家可歸的人倒臥在路邊,缺乏產業環境、經濟生產力。」政治大學NPO-EMBA召集人黃秉德教授指出,這並不代表台灣人的熱心不夠、社會資源減少,「我們總是在思考我們能做甚麼,這樣反而侷限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過去對於偏鄉社區的援助多半是「殘補式」救助,哪裡缺一塊就補一塊,始終疲於應付需求,「倘若將教育、社福、產業一次到位,全面性思考偏鄉的發展,才有利於其未來發展。」黃秉德說。

企業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SONY台灣新力公司自2000年進入台灣市場以來,秉持著「For the next generation」理念,實踐其環保經營,堅持用先進的技術將美好的地球留給下一代。「我們從自身做起,同時也要求上、下游廠商一同加入我們的行列。」SONY企業品牌暨公共事務部協理蔡宜凌表示,SONY為一國際企業,但始終強調在地化經營,以「共榮共存」為目標。

除了回收廢電池、淨灘掃街以外,SONY從2005年開始,善用品牌資源與優勢回應在地需求,著重在兒童教育與永續社會經營,2006年起與偏遠小學合作,推廣「同心協力看台灣、從我的高度拍世界」活動,從自身專業數位影像出發,將資源投入偏鄉。

不同於物資捐贈,SONY不只提供器材,連周邊的技術、專家、輔導志工人力一併準備好,教導偏小孩童能夠透過鏡頭,學習如何觀察周遭的人、事、物,培養思考的深度,更訓練影像表達能力。「我們花在器材的費用只占了整體的十分之一。」蔡宜凌說道。

此外,SONY也在今年邀請五所偏遠小學:桃園縣義盛國小、苗栗縣大南國小、南投縣親愛國小、雲林縣華南國小、屏東縣青山國小,組成「SONY校園環保聯盟」,在「偏小是社區軸心」的基礎下,實踐其永續經營理念,盼望能對當地社區產生正面影響,更透過聯盟力量擴大影響力。

同樣致力於推行環保教育推廣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2006年起則與大地旅人工作室合作,引進美國威斯康辛州的KEEP(Kindergarten to Grade-12 Energy Education Program)能源教材,並招募「能源之煋」教師一同推動「全校式經營能源教育」,針對中小學生進行校園能源知識與管理教育。

基金會副執行長樊雯表示,他們以學校為出發點,希望能夠影響家庭及社區一同實踐能源管理與實作,「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能夠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還有面對問題的信心。」她認為,全球暖化以及能源危機問題的確嚴重,但若因此喪失了努力的信心將使狀況更糟糕。

「充實教學資源、鼓勵學校實做、建立分享平台」是基金會推動能源教育三步驟。其中,台達電針對選定的能源示範學校提供「節能方案實施」補助,作為深耕的方式,並有能源之煋教師到校示範,今年已與87所學校合作實施。

為擴大串聯,培養能源教育志工,基金會以台達集團為基地,結合社區意識培養企業員工成為志工,並以工廠辦公室所在地區學校優先服務,目前已成功培訓47人前往司馬庫斯進行能源教育推廣。

樊雯認為,偏遠地方的自我覺醒與發動終究是關鍵,不能光靠外來單位的救助;同時,他們也期待更多更有效的資源串連模式,「我們都需要更多創新,也需要加強成本與效率評估。」

過去,企業礙於效率及專業問題,不把「社會責任」放在中央策略思考,大多讓公關部門解決社會需要的一切。但多年後的今天,當企業逐漸將社會責任放進策略時,或許可以利用其專業提供社會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以偏鄉來說,這些創意教學可能成為台灣教育未來再生契機,更可能進一步結合其他產業,解決更多人的問題。」黃秉德以此作為結語,並給大家一個新的思考。

延伸閱讀:
蘇菲姊姊參與論壇感想
PeoPo公民新聞平台報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