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NPO-EMBA平台記者賴冠陵】
「公益」從何開始?張振亞憶起十三歲時,就讀天主教聖心女中,六年的校園遊園會讓她學會募款,畢業時還籌辦了一場盛大的演唱會,「當時主持人是張艾嘉。」她笑說,聖心女中的教育目標之一「關懷社會的行動」,讓她潛移默化,建立服務的價值觀,埋下公益的種子。
9月1日的政大NPO公益論壇,張振亞不僅分享其在台灣嬌生公司總經理任內與彭婉如基金會合作的方案,8月1日退休的她,公益服務的腳步絲毫不停歇,並已規劃好未來十年的公益藍圖。
〉〉〉延伸閱讀Porter, M. E., and Kramer, 策略大師的企業社會責任新解:創造共享價值,哈佛商業評論,全球中文版,January 2011。
Porter, M. E., and Kramer, 競爭優勢與社會利益 衝突:公司與社會有福同享,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中文版,December 2006。
張振亞的公益初體驗是一場公益茶會,2001年,她召集了一群熱心公益的經理人,與十二個婦女團體進行茶會,出席人次近百人,盛況空前,結果卻完全沒有媒合成功。「社福團體只想要經費,經理人卻想提供專業,完全雞同鴨講。」這次的失敗讓張振亞重新省思,經理人要如何提供社福團體所需要的幫助。
2003年適逢嬌生公司在台灣成立三十週年,在其全球的經營理念中,四個stakeholder(利益關係人)分別為產品使用者、員工、全世界,最後才是股東,要如何關懷社會,並在台灣留下持久的影響?討論後決定以「婦女及兒童」為服務對象,花了七個月時間尋找合作的非營利組織,最終選擇「彭婉如基金會」。
走進彭婉如基金會的大門,張振亞開門見山地問:「你們需要什麼幫助?」董事長劉毓秀則提出家事管理員的訓練,供張振亞進行診斷。張振亞以「女人幫助女人」為出發點,大刀闊斧開始改革。「一開始找來五星級飯店的主廚與房務來提供訓練,發現根本無效。」她發現家事管理員一定要以「家」為主,因此重新量身打造訓練課程,對症下藥的訓練,讓基金會的家事管理員供不應求。
為讓婦女在訓練期間無後顧之憂,嬌生撥款兩百萬元提供婦女貸款。課程進行的同時,張振亞對優秀的家管員進行訪談,家管員的貼心與周到令她十分驚訝,「擦天花板的時候,會拿一塊布蓋住床鋪;洗完浴室一定擦乾才離開,防止滑倒。」,如此周到的服務,顯示家管員的高素質,自然工作應接不暇。
張振亞強調,NPO最了解自己想要的什麼,企業能做的就是幫助NPO實踐他們的願景理想。記得剛開始彭婉如基金會設定的績效指標為「家管員持續就業率」達90%,為達到此項目標,當中涉及非常多的層面,在相互協力之下他們做到了!
未來十年,張振亞計畫了三個服務方向,首先是廚餘堆肥資源化,將廚餘分類回收進行堆肥,讓土地恢復肥沃,種植高品質作物,形成「永續農業循環」;接著,與智榮基金會合作,在交大經營管理所與中興行銷系開設品牌行銷課程,銜接學校課程與實務需求,以自身專業教育台灣的品牌行銷人才;最後一項是與聯合勸募合作,進行資源募集與提高公益參與,每一季自各大企業募集物資捐贈社福團體,一年捐贈物資價值千萬,她也以身作則,倡議志工服務。
她一直強調,想做什麼最重要,企業並不能幫忙解決所有的問題。釐清自己的願景、目標,需要的是什麼,相對而言,才能找到適當的資源與助力。
從企業經理人搖身一變成為公益經理人,張振亞關懷社會的行動從未停歇,一個個創新的公益點子,讓生命更精彩!
「公益」從何開始?張振亞憶起十三歲時,就讀天主教聖心女中,六年的校園遊園會讓她學會募款,畢業時還籌辦了一場盛大的演唱會,「當時主持人是張艾嘉。」她笑說,聖心女中的教育目標之一「關懷社會的行動」,讓她潛移默化,建立服務的價值觀,埋下公益的種子。
9月1日的政大NPO公益論壇,張振亞不僅分享其在台灣嬌生公司總經理任內與彭婉如基金會合作的方案,8月1日退休的她,公益服務的腳步絲毫不停歇,並已規劃好未來十年的公益藍圖。
〉〉〉延伸閱讀
Porter, M. E., and Kramer, 競爭優勢與社會利益 衝突:公司與社會有福同享,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中文版,December 2006。
張振亞的公益初體驗是一場公益茶會,2001年,她召集了一群熱心公益的經理人,與十二個婦女團體進行茶會,出席人次近百人,盛況空前,結果卻完全沒有媒合成功。「社福團體只想要經費,經理人卻想提供專業,完全雞同鴨講。」這次的失敗讓張振亞重新省思,經理人要如何提供社福團體所需要的幫助。
2003年適逢嬌生公司在台灣成立三十週年,在其全球的經營理念中,四個stakeholder(利益關係人)分別為產品使用者、員工、全世界,最後才是股東,要如何關懷社會,並在台灣留下持久的影響?討論後決定以「婦女及兒童」為服務對象,花了七個月時間尋找合作的非營利組織,最終選擇「彭婉如基金會」。
走進彭婉如基金會的大門,張振亞開門見山地問:「你們需要什麼幫助?」董事長劉毓秀則提出家事管理員的訓練,供張振亞進行診斷。張振亞以「女人幫助女人」為出發點,大刀闊斧開始改革。「一開始找來五星級飯店的主廚與房務來提供訓練,發現根本無效。」她發現家事管理員一定要以「家」為主,因此重新量身打造訓練課程,對症下藥的訓練,讓基金會的家事管理員供不應求。
為讓婦女在訓練期間無後顧之憂,嬌生撥款兩百萬元提供婦女貸款。課程進行的同時,張振亞對優秀的家管員進行訪談,家管員的貼心與周到令她十分驚訝,「擦天花板的時候,會拿一塊布蓋住床鋪;洗完浴室一定擦乾才離開,防止滑倒。」,如此周到的服務,顯示家管員的高素質,自然工作應接不暇。
張振亞強調,NPO最了解自己想要的什麼,企業能做的就是幫助NPO實踐他們的願景理想。記得剛開始彭婉如基金會設定的績效指標為「家管員持續就業率」達90%,為達到此項目標,當中涉及非常多的層面,在相互協力之下他們做到了!
未來十年,張振亞計畫了三個服務方向,首先是廚餘堆肥資源化,將廚餘分類回收進行堆肥,讓土地恢復肥沃,種植高品質作物,形成「永續農業循環」;接著,與智榮基金會合作,在交大經營管理所與中興行銷系開設品牌行銷課程,銜接學校課程與實務需求,以自身專業教育台灣的品牌行銷人才;最後一項是與聯合勸募合作,進行資源募集與提高公益參與,每一季自各大企業募集物資捐贈社福團體,一年捐贈物資價值千萬,她也以身作則,倡議志工服務。
她一直強調,想做什麼最重要,企業並不能幫忙解決所有的問題。釐清自己的願景、目標,需要的是什麼,相對而言,才能找到適當的資源與助力。
從企業經理人搖身一變成為公益經理人,張振亞關懷社會的行動從未停歇,一個個創新的公益點子,讓生命更精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