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溯溪漫談】主筆/劉承欣 圖片/新魯冰花官方部落格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 地上的娃娃想媽媽
以鍾肇政的小說《魯冰花》為底本改編而成的電影及曾淑勤所演唱的主題曲,曾是許多5、6年級生感動的記憶。2008年客家電視台推出電視版「魯冰花」頗受好評,而陳坤厚導演拍攝的電影《新魯冰花:孩子的天空》在2009年4月上映。
具有繪畫天才的貧困孩童古阿明,被教育體制犧牲的悲劇,突顯教育體制僵化,忽略孩童的獨特性,以及在社會習以金錢和社會階級為潛在劃分標準下,教學資源分配不均的社會現實,多年之後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除了基於對純樸年代的懷念外,或許更因為這些問題仍以不同形式,在台灣各個角落默默地進行。##ReadMore##
重拍版與舊版不同之處,除某些情節、角色的更動外,因為融入樹人國小美術老師吳鴻滄在偏小教學的親身經歷,使電影具有更濃厚的現實指涉。不同於小說、電影中,美術老師郭雲天失望於複雜人際而離開學校,吳鴻滄老師反而因受到電影感動,選擇到偏鄉小學校推廣美術教育,所面對的學生未必每個都是天才,但他因材施教,讓學生想畫什麼就畫什麼,依自己生活經驗嘗試各種創作方式,無形之中卻也讓孩子潛在天賦得以發揮;面對偏遠小學的裁併危機,利用自己的專業,以美術教學營造和改善學習環境,使美術教育成為樹人國小及周邊社區的資產外,更讓學生有機會彩繪屬於自己的天空。
如果說文學、電影中演繹悲劇,某一部分是為了喚起眾人對現實的回應,避免類似遺憾一再發生,吳老師的例子正說明著電影的正面影響。而除了他之外,許多偏遠小學的老師,也正運用他們的智慧與耐心,站在教學第一線,期望陪伴孩子走出更好的未來,值得我們懷抱敬意。
除了以真人真事為底本外,電影新版也以台南縣後壁鄉樹人國小校園為主要場景,也將烏樹林糖廠、白河大仙寺、鹽水街景等地方景色入鏡,作為故事發生的場景,乘著之前《海角七號》所帶動的墾丁熱,以及國片結合地方文化觀光的趨勢,導演陳坤厚在訪問中曾表示「不能只有墾丁紅,盼跟海角七號一樣,後壁鄉也紅」,同時也呼籲社會能幫助臺南縣樹人國小的招生,讓這所美麗且有文化特色的小學能免於被廢校的命運。
期待透過電影效應,帶動地方產業發展,藉由特色觀光解決偏鄉經濟與教育困境,的確是一個美好且值得嘗試的方向,然而在努力展現地方文化之美,思考如何吸引觀光客之餘,也應預先設想觀光客來了之後的問題。
如同侯孝賢在「電影‧城市行銷的最佳推手」研討會所提出的反思,電影或許能夠帶動觀光,但也會改變一地的文化與民情,商業化產生正反兩面的後果應該同時列入考慮;同場研討會上南韓導演金鐘學提到,他拍攝電視劇取景的小鄉村,在拍攝之後地價漲一百倍,但炒地皮卻讓村民離鄉背井,也提醒我們所謂的經濟效益的受惠者,未必是那些真的需要幫助的人。
電影使地方發展出現契機,偏遠小校的困境被推到台前,固然一時之間可能創造推動相關工作的有利條件,然而熱潮能夠維持多久是未知數,如何將熱潮延續為有效運行的福利制度,讓偏遠小校除了自力救濟外,成為文化觀光真正的參與者也是受惠者,仍待相關單位嚴格把關,及各界持續的關注。
但我們仍然可以懷抱樂觀,如同鍾肇政在小說結尾給予的溫暖暗示:「魯冰花謝了,留下一粒粒種籽,明年又會開出一片黃色花朵點綴人間,而在這一開一謝之間,使茶園得到肥份。」因為電影情節流淚後,魯冰花的種籽種在一些人心中,有些人因此成為偏遠小學的老師,有些人多年之後重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可以期待另一種可能。
就將這種籽種下吧﹗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夠看到滿山遍野的花,開在偏小,也開在每個需要關愛的地方。
〉〉〉延伸閱讀〈〈〈
1.吳鴻滄老師以版畫陪樹人國小的孩子彩繪童年,無獨有偶,繪本創作家陳璐茜亦曾到雲林古坑草嶺山區的草嶺國小,指導學童創作繪本,幫助一度面臨裁併校窘境的草嶺國小,使繪本教學成為草嶺國小的特色。
天上的星星不說話 地上的娃娃想媽媽
天上的眼睛眨呀眨 媽媽的心啊魯冰花
家鄉的茶園開滿花 媽媽的心肝在天涯
夜夜想起媽媽的話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
啊~閃閃的淚光 魯冰花
啊~閃閃的淚光 魯冰花
以鍾肇政的小說《魯冰花》為底本改編而成的電影及曾淑勤所演唱的主題曲,曾是許多5、6年級生感動的記憶。2008年客家電視台推出電視版「魯冰花」頗受好評,而陳坤厚導演拍攝的電影《新魯冰花:孩子的天空》在2009年4月上映。
具有繪畫天才的貧困孩童古阿明,被教育體制犧牲的悲劇,突顯教育體制僵化,忽略孩童的獨特性,以及在社會習以金錢和社會階級為潛在劃分標準下,教學資源分配不均的社會現實,多年之後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除了基於對純樸年代的懷念外,或許更因為這些問題仍以不同形式,在台灣各個角落默默地進行。##ReadMore##
重拍版與舊版不同之處,除某些情節、角色的更動外,因為融入樹人國小美術老師吳鴻滄在偏小教學的親身經歷,使電影具有更濃厚的現實指涉。不同於小說、電影中,美術老師郭雲天失望於複雜人際而離開學校,吳鴻滄老師反而因受到電影感動,選擇到偏鄉小學校推廣美術教育,所面對的學生未必每個都是天才,但他因材施教,讓學生想畫什麼就畫什麼,依自己生活經驗嘗試各種創作方式,無形之中卻也讓孩子潛在天賦得以發揮;面對偏遠小學的裁併危機,利用自己的專業,以美術教學營造和改善學習環境,使美術教育成為樹人國小及周邊社區的資產外,更讓學生有機會彩繪屬於自己的天空。
如果說文學、電影中演繹悲劇,某一部分是為了喚起眾人對現實的回應,避免類似遺憾一再發生,吳老師的例子正說明著電影的正面影響。而除了他之外,許多偏遠小學的老師,也正運用他們的智慧與耐心,站在教學第一線,期望陪伴孩子走出更好的未來,值得我們懷抱敬意。
除了以真人真事為底本外,電影新版也以台南縣後壁鄉樹人國小校園為主要場景,也將烏樹林糖廠、白河大仙寺、鹽水街景等地方景色入鏡,作為故事發生的場景,乘著之前《海角七號》所帶動的墾丁熱,以及國片結合地方文化觀光的趨勢,導演陳坤厚在訪問中曾表示「不能只有墾丁紅,盼跟海角七號一樣,後壁鄉也紅」,同時也呼籲社會能幫助臺南縣樹人國小的招生,讓這所美麗且有文化特色的小學能免於被廢校的命運。
期待透過電影效應,帶動地方產業發展,藉由特色觀光解決偏鄉經濟與教育困境,的確是一個美好且值得嘗試的方向,然而在努力展現地方文化之美,思考如何吸引觀光客之餘,也應預先設想觀光客來了之後的問題。
如同侯孝賢在「電影‧城市行銷的最佳推手」研討會所提出的反思,電影或許能夠帶動觀光,但也會改變一地的文化與民情,商業化產生正反兩面的後果應該同時列入考慮;同場研討會上南韓導演金鐘學提到,他拍攝電視劇取景的小鄉村,在拍攝之後地價漲一百倍,但炒地皮卻讓村民離鄉背井,也提醒我們所謂的經濟效益的受惠者,未必是那些真的需要幫助的人。
電影使地方發展出現契機,偏遠小校的困境被推到台前,固然一時之間可能創造推動相關工作的有利條件,然而熱潮能夠維持多久是未知數,如何將熱潮延續為有效運行的福利制度,讓偏遠小校除了自力救濟外,成為文化觀光真正的參與者也是受惠者,仍待相關單位嚴格把關,及各界持續的關注。
但我們仍然可以懷抱樂觀,如同鍾肇政在小說結尾給予的溫暖暗示:「魯冰花謝了,留下一粒粒種籽,明年又會開出一片黃色花朵點綴人間,而在這一開一謝之間,使茶園得到肥份。」因為電影情節流淚後,魯冰花的種籽種在一些人心中,有些人因此成為偏遠小學的老師,有些人多年之後重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可以期待另一種可能。
就將這種籽種下吧﹗或許有一天我們能夠看到滿山遍野的花,開在偏小,也開在每個需要關愛的地方。
〉〉〉延伸閱讀〈〈〈
1.吳鴻滄老師以版畫陪樹人國小的孩子彩繪童年,無獨有偶,繪本創作家陳璐茜亦曾到雲林古坑草嶺山區的草嶺國小,指導學童創作繪本,幫助一度面臨裁併校窘境的草嶺國小,使繪本教學成為草嶺國小的特色。
2008.09.05繪本旅館 為草嶺增添色彩
2008.05.18繪本上山去 草嶺增添藝術風
2007.12.05繪本行動學校校車 開動
2007.01.29繪本創作 開發學童多元能力
2.七等生,《跳出學園的圍牆》,遠景出版社,1986
以七等生自身在台北求學時所面臨的不平等待遇為本,描述一名出身貧困且性格獨特的師專生,無法適應於制式教育而力圖跳出學園限制的經歷,學園的限制包括教授習於以學生家世背景判斷品格與才能,也包括了對「好學生」、「好老師」的制式想像,透過小說所呈現的批判視野,與《魯冰花》有異曲同工之妙。
2.七等生,《跳出學園的圍牆》,遠景出版社,1986
以七等生自身在台北求學時所面臨的不平等待遇為本,描述一名出身貧困且性格獨特的師專生,無法適應於制式教育而力圖跳出學園限制的經歷,學園的限制包括教授習於以學生家世背景判斷品格與才能,也包括了對「好學生」、「好老師」的制式想像,透過小說所呈現的批判視野,與《魯冰花》有異曲同工之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