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在柳丁中找到生命律動 從食出發尋回農民榮光

【報導/政大NPO-EMBA平台記者賴冠陵】

同為五年八班的馮小非與程昀儀,從小在都市長大,大學畢業前沒離開過台北,和農業與農村也沾不上邊;因緣際會下,她們一個回歸田野,在921地震後發起創辦「中寮溪底遙學習農園」;一個選擇賣米,夫妻一起創設「掌生穀粒糧商號」。11月3日夜晚在政大NPO-EMBA公益論壇,兩人精彩分享,帶大家重返土地的人情味!


一粒柳丁見世界  見證農村力量

馮小非,都市長大的孩子,大學畢業前沒離開過台北,卻對都市生活感到不自在。921大地震,她進入南投中寮社區進行社區服務,讓她感覺鄉村孕育的人格、過生活的方式,與都市孩子截然不同,在都市「茫然無所依」的空虛感,在鄉村獲得滿足,接觸農業以後,盡己力將農業與人分享。

921地震過後十天,一個畫面觸動了她—阿公阿嬤開著板車,從兩旁成堆的土石中找出路,將香蕉運載出來,阿公只說:「房子倒了,香蕉黃了,哭有什麼用?」農民順著生命做事的力量,讓她興起在社區辦報的想法,發願要與中寮鄉親站在一起,這一站就是十幾年。

台灣山坡地占94%面積,台灣人必須學會靠山吃山,《鄉親報》站在地方的角度去發問,她看見921受災戶組織起來煮飯給大家吃、鄉下孩子載著自己的棉被去上學,不禁疑惑「什麼樣的生命力支撐她們這樣活著?」她鼓勵居民觀察自己的家園,強調鄉村不是弱勢團體,雖然物質不豐裕,但是很有力量。

從社區服務跨入產業,從龍眼乾的烘焙開始,摘龍眼、運下山、烘焙三天兩夜、篩選分級、炭火烘乾,才製成一包龍眼乾,農作物一年一收,讓馮小非的人生有了明確的里程碑,龍眼開花、蜜蜂採蜜,一切自然而然,都是大自然的恩賜。在烘焙龍眼的香味中,她認為人生需要定錨的過程,龍眼就是她的錨。

為了種植柳丁,她第一次接觸土壤,震撼於土壤的乾燥、堅硬,無法長出很好的東西,原來農民十幾年來被教育要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造成惡性循環。「種柳丁的農民就只會種柳丁,不會因為市場價格不好就學會種香蕉。」為了平衡收入,只好種更多的柳丁以彌補差價。

增加種植面積,沒有增加人手,沒時間以人工除草,只好使用除草劑;收入不好,土地無法獲得良好滋養,作物品質不好,市場價格不好,不斷惡性循環。為了她深愛的鄉村,馮小非親身投入,笑說:「重新上了一次生物課。」她了解「開花結果」的意思,明白不能隨便摘花,因為摘了花就無法結果;她學會容忍蟲子啃食作物,耐心等待物極必反,從而產生了對自然界的信心。

植物的諾亞方舟  台灣重返榮耀

程昀儀在大學畢業前沒離開過台北,新婚時正值稻米收成的季節,台東的婆婆寄了一袋三十公斤米到台北,改變了她對米的看法,她疑惑「為什麼婆家台東的米這麼好吃,但市面上卻買不到?」她的父親是個饕客,母親則廚藝高超,在父母的影響下,自稱愛吃鬼的她選擇由「吃」開始。2006年成立「掌生穀粒糧商號」,善用她在廣告界經營品牌的經驗,為台灣農業盡一份力量。

921大地震亦是程昀儀人生重要的分水嶺,一位師父說:「天災不是來取人性命的,是給人機會做改變。」她決定尋找好的小農合作,像出版社一樣,出版他們的作品。她認為美好風景是上天的禮物,在探尋小農的路上,她看見一塊在海與山交界的田,農耕機無法作用,要將秧苗裝在臉盆中,全家人一起插秧與收割,共享土地的寶藏。

程昀儀認為「台灣是植物的諾亞方舟」,北方作物生長的極限是台灣,南方作物生長的氣候始於台灣,台灣是眾神祝福的島嶼,她不是賣農產品,是透過這個介質,傳達台灣的生命態度。

掌生穀粒產量少,不進入家用米市場,而是以精緻的美味參與每個家庭慶祝的時刻,推出「來自產地的家書」,感動海外遊子,她以手工包裝表達土地情感,「吃飯這件事,被我們華麗的端到桌上」,於今年獲得德國紅點設計大獎,並且連續兩年獲得文創商品首獎,掌生穀粒繼續為台灣美好的人事物掌聲鼓勵。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