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農田耕作的驚奇創意-稻田餐桌&千甲聚落

【報導/政大NPO-EMBA平台 特約記者楊培青】


圖片攝影/李芸萍

以大自然為畫布的移動餐廳,將餐桌擺到田中央,等待食客入席,共同揮灑一幅難得的藝術創作;以系統整合理論為後盾的社區農場,將科學家、原住民、在地居民連結成夢想團隊,齊力耕耘出滔滔米香穗浪!六月盛夏,政大NPO-EMBA公益論壇邀請到「稻田裡的餐桌計畫」以及「千甲聚落」,帶我們一起品味土地的生命力,尋找農村新路。

稻田裡的餐桌計畫:改革農村 餐桌擺在田中央
宜蘭三星長大的廖誌汶,原從事傳播業,過年回鄉時,總聽聞長輩感嘆農村青壯人口外流,荒廢農地多被財團收購,即使少數小農返鄉耕作,也面臨「只會種、賣不掉」的窘境,讓他興起改革農村的想法。之後,他和朋友組成幸福果食公司,打算從另一種角度改革農村,二○一三年開始推動「稻田裡的餐桌計畫」,足跡踏遍宜蘭三星、雲林口湖、嘉義梅山等四十餘鄉鎮農村,舉辦的餐會超過一百場。

「稻田裡的餐桌計畫」涉及一個嚴肅的議題,那就是環境永續與友善土地。廖誌汶利用季節地景、在地食材,搭配農村特色故事,號召城市人下鄉體驗,讓消費升級。他曾帶著消費者下田收割稻草,親手將豆青田,闢出獨一無二麥田圈餐廳;他也曾要求消費者以田埂為伸展台,穿戴古代行頭,演出的創意行動劇。當下,原本的「消費者」都變身為「參與者」,他們回歸自然,也回到童年,活脫像個頑皮孩童在田邊嬉戲,漾起一臉幸福,更深刻瞭解到,原來「人」和「土地」即是最佳的佐餐景緻。

創意行動 豐富美食藝術家
「消費者要的絕非是那頓飯,而是期待在農田裡創造出什麼樣
的驚奇。」廖誌汶將餐會定義為「美食行動劇」,不僅吃美食,更帶領大夥玩農村。每場餐會皆根據在地特色來設計,例如塗鴉房子、摩登稻草人秀,或利用休耕農田舉辦大地藝術季。有一回,「稻田裡的餐桌計畫」前進蘭陽平原最西端的天送埤,抵達定點時,不急著開飯,大小朋友先在蔥仔寮倉庫,用瓦楞紙板製作稻草人,最後,五顏六色的稻草人一字排開,彷彿在「伺候」團員用餐,趣味十足。

某次行程尾聲,一位女孩興奮地說,「這活動真是太棒了,我生平第一次看到長在土裡的蔥!」──其實她指的是水稻。廖誌汶認為,如果「稻田裡的餐桌計畫」,可以讓更多人重新走進農村,實實在在腳踏土地,與台灣這片寶島親密連結,不再「指稻為蔥」,或許才稱得上是農業改革的一小步吧。

千甲聚落:農村新路 社區支持共護地
相對於「稻田裡的餐桌計畫」從創意藝術行動角度,重新探索農村面貌,「千甲聚落」創辦人陳建泰則選擇回歸社區,由創新農業的想像出發,將學術與實踐合一,號召夥伴,打造一個關乎承諾與信任的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陳建泰在工研院服務了十二年,每日與新科技為伍,但這個出身於台中大肚農村的網路工程師,從沒忘記作田人的痛苦。「豐收時,西瓜價格下跌,多賣多賠;豪雨成災時,即使奇貨可居,卻無瓜可賣。」他腦中不停思忖「人與土地的關係」,因而向工研院提出「糧食網絡:知識入鄉」計畫,積極推廣國外盛行的社區支持型農業。2011 5 月,陳建泰首次在全國社區大學研討會發表這項計畫,同年10 月也應北京人民大學之邀,出席全國社區支持農業交流會分享心得。

「千甲聚落」座落於新竹市千甲里,鄰近工研院,距離高鐵新竹站不到15分鐘車程,附近多為磚瓦房、鐵皮工寮,還有上百名來自各地的原住民聚集在這裡。陳建泰坦言,選擇千甲里,有個重要使命:讓都市原住民靠農業自食其力,在城市獲得尊嚴。這群漂流原住民,過去大多從事鐵工、板模等體力工,習慣隨工地而居,是雙重邊緣人,回不去原生部落,也不被都市人接受。

都會務農 原住民不再漂流
陳建泰認為,都市原住民處境之艱困,非外人所能理解,但他們對於人與土地的關係,卻有與生俱來的天賦,若能發揮在社區支持型農業上,將可望擁有安穩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明白集約式、大規模農業,容易過分壓榨土地、破壞環境,唯有小規模的生態農業,才是未來的出路。為了適地適用、自給自足,並幫農業和都市原住民找尋新路,他決心透過社區力量來支應農場,設定出「以家庭人力為基礎」的農業規模;亦即,每個家庭一年預繳固定費用,由農場每週配送定量蔬菜,社區有安全蔬菜來源,工作者則獲得穩定收入。

在耕作農法上,千甲里採取樸門的厚土種植法,目前耕作八分地,不噴灑化學肥料,不拔除雜草,雖然蟲害無法杜絕,種出的菜葉不見得漂亮,但絕對能提供五十個家庭一整年的用量。目前千甲農場有五十個支持家庭,其中工研院佔了三十餘個,堪稱千甲農場穩固的支柱。

從網路系統整合工程師改行當農夫,陳建泰也把科技思維帶入田園,例如搭建一座苗圃溫室,以風力和太陽能發電,多餘電力就可供應一旁的社區教室。農業,激發陳建泰許多想像,也讓他在千甲聚落實現了夢想。面對外來的關切與質疑,他向老婆保證,「以後賺的錢會變少,但絕對有東西吃!」他也期盼,十年之後,所謂「都市原住民」的形象,可以從打零工,轉變為:手中握著城市的健康糧食,擁有美麗的農場,還有溫暖的友誼;而屬於都市原住民的 CSA生態農場,盤據在城鄉交界,像一串珍珠項鍊,掛在都會的項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