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媒體時代來臨 非營利為自己發聲

【報導/NPO-EMBA Blog】記者/朱楚文政大報導


2007年11月3日星期六一大早,由政治大學NPO-EMBA主辦的「Blog上線,非營利發聲」論壇,於商學院210會議廳熱鬧登場。講者為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實習媒體《生命力新聞》網站創辦人陳順孝,暢談Web2.0時代部落格文化與公民媒體的興起,聯合報資深記者梁玉芳,則從媒體人的角度,分享NPO與媒體的相處之道。

最近幾年,由媒體策動的議題報導及公益行動,經常能在第一時間引起大眾矚目,但是否真正達到扶助弱勢的目的,卻褒貶不一。以《商業周刊》拍攝的紀錄片《水蜜桃阿嬤》為例,觀其影響性—高瀏覽人次、高留言互動、高捐款金額,或許確實是一個成功的議題行銷。但媒體無法說每個故事,它也不見得有能量持續維繫、照看一個公益議題的發展,此時,非營利組織如何自我發聲呢?

我們能否自成一個媒體?

「今年苦勞網獲頒卓越新聞獎的社會公器獎項,除是對其經營的肯定,也呈顯出主流媒體長期忽視弱勢多元議題的批判。」陳順孝老師一上台,便舉苦勞網為例,其為社會大眾不滿大眾媒體而自立救濟的成功範例。

大眾媒體已不敷現代人需求,無論是內容或是播報時間,都難以配合忙碌且不確定性高的社會大眾;因應Web2.0的誕生,公民媒體時代,已經來臨。

從最早的《非洲鄉村報紙》用當地居民為記者,找尋生活中所發生的問題,以此為新聞素材,再由專業編輯整理,報導切中民眾需要的內容;韓國的Ohmynews和PeoPo公民新聞台強調所有人都能當記者的概念,甚至是簡易上手的部落格,都證實了此一說法。《TIME》雜誌「年度風雲人物」也從比爾蓋茲轉成三個字母─「YOU」!沒錯,就是「你」─每一個人,你、我、他已從散亂、毫無組織的烏合之眾,搖身一變,成了影響這個世界的重要人物!

Web2.0的代表媒體除了部落格外,尚有社會書籤、Wiki等,並從「下載閱讀」的習慣,轉變成「上傳分享」的概念。社會大眾不僅上傳分享,還能透過部落格等網路媒體彼此凝聚,化為深具影響力的公民團體。樂生事件中,主流媒體只強調「衝突」,卻未詳述抗議者的訴求。關心此議題的社會大眾,便透過部落格等網路媒體,完整呈現理念,並凝聚抗議力量;另外,英國BBC推行的「行動網路」〈Action Network〉概念亦為一例。許多基金會也透過部落格對外傳播理念,並同時對內整合。用網路動員,不僅協調整合成本低,還能更快速地凝聚力量。

而網路書籤所具備的集體編輯功能,透過「收藏」的選取,將頭條的編輯從選「量」─較多人閱讀,提升至選「質」─較多人認同。另外,部落客引發的「網路行銷」風潮,即透過部落格的話題燃燒,引起主流媒體的注意,間接成功推廣產品、理念等,能成為NPO參考的自我推銷手法。

非營利v.s.媒體 如何互動?如何提升?

該如何做、如何寫新聞稿,才能吸引大眾媒體的注意,一直是NPO亟欲知道的問題。主跑社團新聞15年的聯合報資深記者梁玉芳回應,媒體喜歡故事、人性、畫面、儀式〈例如:開幕典禮〉、提供具解釋性的數字,和重要人士參與,若有上述因素,將有機會脫穎而出。

梁玉芳也強調,NPO新聞不如以往受到重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之中充斥著對大環境變遷的無奈,但具巧思的議題設定和主動積極的形象,會提升NPO的質感,並較易與大眾媒體創造「良性且具建設性」的互動。梁玉芳又表示,自身常透過逛部落格得到許多專業知識,部落格已成為另一種教育記者的平台,如何運用部落格與媒體記者互動,也是NPO未來思考的方向。

願景很大 切切實行
「我們的願景,是明年為20所偏遠小學建立部落格,讓偏遠只是地理上的距離,而非彼此心靈的疏離!」主持人黃秉德副教授,簡單的為今日的論壇結語。Web2.0創造一個新穎、便宜、簡單的通訊平台,NPO已有新契機,而最重要的,是努力制定策略與執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