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幫孩子找到自我價值

【專欄/Wedia微火觀點】主筆/謝宜蓁

真實的故事令人動容。《自由寫手的故事 Teach With Your Heart》是一個高中英文老師的教學回憶錄,古老師以平順的筆調,記錄了她與「自由寫手」間的生命故事,其中有笑有淚,有高峰也有低谷,樸實的敘事風格,使讀者如同旁觀者親臨實境,為之鼓掌、為之鼻酸。《飛行少年 They Are Flying》是一群少年自我挑戰的全紀錄,導演以不刻意的形式、詳盡的細節,完整紀錄了「飛行少年」們的成長旅程,沒有偏見的、真誠的影像呈現,讓觀者得以真實的感受,情緒隨著故事中的人物波動,為之心疼、為之喝采感動。##ReadMore##

一個故事來自美國,一個故事出自台灣,不同地區卻處境類似的孩童——同樣的弱勢族群、同樣的被視為劣等生,幸運的是,他們都遇上了好的領導者引領他們:古老師藉由經典的閱讀,使孩子獲得啟發,對自己的身分有了認同感,進而看見更開闊的世界。盧觀護人藉由獨輪車的挑戰,讓學童找回自己的價值與征服困難、突破自己的勇氣。「孩子的自信,是在成人的信任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而成人的信任,表現在對孩子的放手上。」兩位老師以不同的方式引導,做的卻是同樣一件事情:他們由愛出發,真誠的了解孩子,認識他們的過往,觀察孩子們的特質,並給予最合適的教材,讓他們從中學習接納自己,包容別人。「要讓孩子適性發展,如果真的不愛讀書,就不要讓他們一路在課業上跌下去。」兩位老師都不以成績考試評量孩子,而是創造機會,讓孩子藉由參與感,累積他們的自信,進而捨棄世俗眼光,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看見自己的價值。

這兩部熱血故事,讓我有了許多獲得與反思:我看到了老師巨大的影響力,老師的一句一字甚至是一個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小小舉動,都可能對孩童的生命產生劇烈的影響,適當的引導能帶領學子走出全然嶄新的寬廣天空,同樣,失當的舉止也可能使孩子永遠沉淪。好的老師能創造奇蹟,好的閱讀經驗也能改變命運,從自由寫手的身上,我看到了閱讀經典的魔力,也看見了寫作的驚人力量,透過閱讀、寫作,自由寫手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世界。真誠的文字,能撼動人心、超越時空、引起共鳴,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而給我更大的思考是,關於「教育的真諦」這件事,幾個故事,我看到了同樣的問題,教育體制的僵化,造成M型校園、變相的教育,偏重智能發展的考試制度,使得對升學考試科目不拿手的學童受到忽視、甚至歧視,究竟教育的真諦在於健全人格的發展,還是評量考試的高分?答案很顯然的不是後者,然而現今教育現象呈現的卻是追求高分的畸型升學主義,多數教職員向封建的教育生態低頭——重視成績單上的數字,忽視成長中孩子的心理發展。甚至還出現教育官僚的問題——在教職界中也有人為了個人的利益、地位,而相互擠壓。

生命教育在台灣,始終是很缺乏的一塊,然而生命的教育遠比技能的教育重要。生命教育應該擺在第一位,孩童才有勇氣與能力面對未知的未來。而其中最首要的是愛。靈性大師奧修曾說:「當一個人不但不愛他自己,反而憎恨自己的時候,他將會憎恨其他所有的人和整個世界,恨自己就會變得反對生命,而一個人若反對生命,他也就會破壞生命。一個不愛自己的人,他會開始折磨自己,他會變成一位受虐者。當一個人是受虐者,就一定會成為一個虐待者,因為一個折磨自己的人也希望別人受折磨。除非你先愛自己,否則你無法經驗愛人。」但如果你沒有任何價值,你怎麼可能愛你自己呢?所以,其實,愛的價值是在幫助孩子找到重要價值。先用愛幫助孩子找到自我價值,愛自己,進而愛別人。推介的兩部閱讀中的引導人就是這個愛的循環教育的實踐者。

--------------------------
書名:自由寫手的故事 Teach With Your Heart
作者:艾琳‧古薇爾 Erin Gruwell
出版:天下雜誌出版
發行:2008.4.23

一高中放牛班級,他們結黨分派、種族意識分明,他們無心學習,討厭唸書、討厭寫作、討厭與老師互動。他們極早體認到所謂「現實」世界的模樣,曾經感覺絕望;她,一位實習老師,因緣接下這群學生。她秉持自己的信念——一向力挺自己相信的事,教導青少年,而非教導他們考試。她引導他們面對自己、打破偏見、學習包容,去看見這個世界可能會有的樣子。她發掘出他們個人的特質,幫助他們尋找自我,並且鼓勵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說出自己的故事,繼而認識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認知到自己有為別人做點什麼事的能力。因為真誠、因為勇敢、他們的熱情穿透力極高,藉由一次次的書寫、參訪(談)、演講、影片紀錄,他們一步步開拓他們的視界,改變了自己,也改善了世界,而這股影響力將持續傳承。

延伸閱讀:
《我愛小魔頭》‧紀錄短片(導演/江金霖 出版/公共電視 發行/2007)
來自台灣的熱血老師——新店市青潭國小的王婉婷老師,同樣與古老師面對教育制度的僵化、教育官僚的問題,也不願意向環境低頭,依然以滿腔的熱情給予學生適性的教育。他帶領一群被其他老師視為「放牛班」的孩子,贏得合唱比賽冠軍、舉辦學生美展,藉由這些活動,建立起學生們的信心,並激發他們表達自我的能力以及無限的創意。然而這樣的作風也同樣在校園裡惹來了許多爭議……

---------------------------------
片名:飛行少年 They Are Flying
導演:黃嘉俊
出版:群和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發行:2008.08.01

這是一段三十位非行少年,如何以獨輪車環島一千公里,在2006年夏天蛻變為三十位飛行少年的紀錄。「非行」意指「非常行為」,也就是行為偏差的意思。這群孩子,來自花蓮信望愛少年學園,他們有的遭父母遺棄在社會機構,有的多次進出少年觀護所,他們失親失愛失養,多半為中輟生。環境迫使他們外表看似早熟獨立,但他們實際上仍是個孩子,內心同樣需要愛、渴求愛。然而過往的痛,讓他們不相信愛,愛之於他們太過遙遠。他們帶著傷疤,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親情之愛無可替代,如何使「失愛」的孩子不也「失教」,板橋法院觀護人盧蘇偉先生,希望藉由一輪千里的環島計畫,幫助孩子們找回自己的價值,先學會愛自己,進而喚回失落的愛,重新經驗愛人以及被愛。

延伸閱讀:
《擁抱大白熊》‧紀錄短片(導演/王小棣 出版/公共電視 發行/2004)
與「飛行少年」不同,劇中主角大軍是個來自富裕家境的獨生子,應是被捧在手掌心的孩子,然而因為父母感情離異,大軍與飛行少年相同,缺乏父母的關愛。即使有充裕的物質環境,漸漸的也有一些「非行」的舉止出現。飛行少年與大軍看似不同(一貧一富)卻又相同(一樣失愛、渴求愛)的成長背景,其中值得玩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