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不做老闆當農夫!「玩」出公益一片天

【報導/政大NPO-EMBA平台 特約記者楊培青】

圖片攝影/政大NPO-EMBA平台
七月暑熱,政大NPO公益論壇邀請「花蓮縣瑞穗鄉瑞祥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楊道明,暢談「慢活款款行,踏走新台灣」,看看這位熱情有勁的學長,如何在事業有成後,回到故鄉再出發,為下半生找到值得打拼的「志業」,開創公益之旅的新意義。

看見需要 整合行銷
楊道明是政大EMBA校友,也是台大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擁有高學歷的他,曾在知名外商電腦公司任職,之後自行創業當老闆,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然而忙碌之餘,他仍不斷思索人生的價值,最後決定轉個彎,回故鄉,開始當個汗滴禾下土的農夫。不僅如此,他還汲取EMBA的專業知識──尤其是企業社會責任與永續概念,實際運用在花蓮瑞穗,展開他公益志業的篇章。

楊道明創立的瑞穗文旦產銷班第22班,成員十分特別,主要為阿美族人,是第一個由原住民組成的農業產銷班。他觀察到,原住民擁有樂觀的天性,更懂得尊重自然與土地,耕作辛勤,卻不擅長銷售技巧,往往付出與獲得不成比例。為此,楊道明著手協助整合行銷管道,一方面結合明星造勢推廣,頻增曝光度,另一方面也善用網路,大打口碑傳播,很快便有效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改善其生活。

楊道明說,某次颱風來襲,他先是擔心文旦受風雨催折,來不及收成,無法準時交貨給預定的客人;後來採收尚稱順利,他又開始擔心文旦產量豐盛,反而形成囤貨滯銷。這種極端的心情擺盪,讓楊道明哭笑不得,所幸後來他靠著網友按讚推播,終於博得不錯的銷量,也建立起另類的客戶網絡,拉近了消費者與耕作者的距離。他認為,「鄉民」與「農民」之間,只要找到關鍵途徑,絕對可以搭起真誠買賣的橋樑。


因為利他 所以利己
個性活潑的楊道明,喜歡嘗試各類冒險活動,例如騎自行車、登山、泛舟等,他甚至將自己「玩」的專長,轉化成助人的能量。楊道明曾與桃園龜山國中合作,帶領九名高關懷孩子圓夢,完成單車環島十二天。同學們在出發前,不僅接受體能訓練,還用半年的時間種植水耕蔬菜,進行校園義賣,以籌措經費。楊道明指出,「在這些過程中,原本桀傲不馴的小朋友漸漸了解什麼是團隊、什麼是榮譽感,明白人必須有付出,才會有收穫!」

楊道明也曾鼓舞四肢殘缺的女孩郭韋齊,登上玉山主峰;成功登頂的一刻,她口啣外公遺照,含淚告白:「沒手沒腳也能看得更高更遠!」他回憶,最後一公里最難熬,幾乎沒有路,只能沿著石壁攀爬,又得忍受三度低溫和強風吹襲,但看見郭韋齊勢不回頭、永不放棄的表情,他知道,不僅所有身心障礙朋友將受到啟發,自己獲得的感動其實更多。

除了會「玩」,楊道明參與的公益事務更是五花八門,項目不拘。他曾協助成立台北南港區、大同區的唐氏症庇護商店,也曾募集物資捐贈桃園育幼院,更多次媒合有心企業與偏鄉學校,讓資源不足的學童有機會體驗城市行,或前往海洋公園放鬆嚐鮮。

在投身公益期間,楊道明常遇到許多人、許多事、許多問,讓他益發喜歡與人交流互動,期待每一次不經意迸發的火花。他相信,「因為利他,所以利己。」他喜歡付出,幫助弱勢,每回都是愈做愈開心,愈做愈交到更多好朋友。

善種勤耕 遍地開花
從單車環島、玉山攻頂,到打造花蓮瑞穗生態農業新未來,楊道明似乎有忙不完的工作,如何面面俱到,扮演好每一個角色?他回答:「痛是自找的,苦是甘願的。發自內心的甘甜,志願付出而無所求,即使做得很疲累,依然歡喜地接受。」

他表示,無論在協助善牧基金會推動新移民之子單車環島計畫時,或是在協助都市人基金會進行獨木舟環島計畫時,自己都會期望這些機構,不是只著眼於一次性活動,而是能藉機培訓種子講師,之後,便能像蒲公英的種籽,遍地開花,自己也就可以去服務更多需要的族群。

楊道明認為,台灣人的愛心絕對足夠,只是多數人不知道如何連結,所以他主張「做公益就要大聲說出來」。而眼前正有一個絕佳的公益參與機會──楊道明呼籲認同生態、生活、生產三位一體的朋友,不妨帶著自身的專業,入駐花蓮縣瑞穗鄉瑞祥社區體驗慢活,順道「打工換宿」,和他一起匯集能量,守護農業,振興農村,向天地學習謙卑的功課,重新檢視自己,讓生命的每一天都過得充滿價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