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打造雙子星學校

【專欄/尋回赤子之心】主筆/郭雄軍

2006年9月號《遠見雜誌》結合多家平面和電子媒體,做了「小學生大未來-給偏遠小學帶來一個機會」的大幅報導,並且籌設公益創投基金,集結社會的關懷力量來協助迷你小學。

報導中指出,全台灣過去8年共有144所小學校裁併為分校,或由分校降為分班,亦或直接廢校。未來還有566所小校,可能面臨廢併的命運。該報導深入台灣各個偏遠角落,反映當地人士對裁廢校的心聲,紀錄學校整併的真實情景。##ReadMore##

未來偏遠小校的併廢問題,勢必持續形成「教育行政決定」和「地方輿情反彈」之間的拉扯。前者是教育經營專業的理性抉擇,後者是住民文化情結的感性訴求。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對於教育公義和就學機會、教學品質和人群發展、環境設施和運用效能、社區文化和社會情感、經濟規模和弱勢權益等面向,進行周全務實的評估。

其實,以現行體制學校型態而言,偏遠迷你小學的存在並非利多,一來投入人力成本太高,二來產出教學效能偏低,也弱化了學校的競爭力。原因是龐雜的行政負擔,耗損太多的能量。然而,學校一旦整併為分校或分班,則主體性喪失、資源短缺、信心不足、活力遞減。這樣逐步邊緣化的結果,自然走上消失廢校的命運,這是常見的經驗法則,所以一般民眾也將整併解讀為「廢校」。

既然「維持現狀」不利於小型學校的發展;「輕言廢校」則有損教育公義,屬於公共財的校園和校舍可能成為閒置廢墟,也讓台灣美麗的角落從此流失。由經營效能和競爭力的觀點,我們看到大學、醫院、金融、企業等學術界和產業界,正在進行組織的整併和資源的整合,似乎已經形成一種的風潮。

因此,將小型學校整併為分校區,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值得重視的是「後整併的議題」,如何「搶救分校區」,才是未來思考的主軸。且以屈尺國小為例,學校對面水岸有一所「廣興分校」,老師家長和社區民眾早已在議論可能廢校之虞。我們認為必須尊重兩個校區的主體文化,同步發展,相互為用、彼此依存,經營出各校區的學校特色,形成「雙子星學校」模式學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