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節慶目標 尋找文化論述

【2008.03論壇觀點】口述/歐陽穎華 採訪整理/李芸萍
          
「從發展藝術教育、深植文化素養的觀點來看,樂見文化活動受到政府重視,但以目前台灣的節慶活動來看,數量過多且質的方面亦有待提昇。」長期承辦政府節慶活動專案的歐陽穎華,一語道破目前台灣節慶活動的現狀。

文化搭台 經濟掛帥

近十年來,台灣興起新興節慶浪潮,從元宵燈會、文化藝術季、產業文化季到跨年晚會,大大小小的活動無法盡數,然而除了熱鬧繽紛之外,這些活動舉辦的目的與意義為何?對文化發展真的有助益嗎?

台灣節慶活動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化搭台、經濟掛帥』,主辦活動的縣市政府缺乏『政策目標』,更無具體的文化論述。因此,只有活動,不見文化性與藝術性。

舉例來說,某個縣市要辦管樂節,但是為什麼要辦?目標為何?主辦人員卻答不上來。整座城市與管樂毫無淵源,也沒有可以在公開場合演出表演的管樂團,如此舉辦管樂節活動意義何在?或許打造音樂城市是可行的目標,但必須思考的是,整個執行策略能否達成目標,而非只是安排幾場管樂表演就是管樂節了。

再以名聲響亮的屏東黑鮪魚文化季來說,為地方創造龐大的商機與產值,活動雖然掛上「文化」之名,但整個活動還是以鮪魚拍賣、鮪魚大餐為主,至於東港與黑鮪魚的文化脈絡、生態觀光的教育……,很少列入規劃當中。

舉辦活動或許不難,但最重要的文化本質一定要適地適用,真正去思考地方的文化特質、特色;活動的目標與策略要明確,想要的是居民的榮耀感,還是觀光人數的增加,亦或是城市特色的形塑,確定目標、制訂策略,如此才有意義,不然在錢燒光後,什麼也不留。

短線操作 有待深耕

文化根植於生活,文化的形塑非一朝一夕,但當地方政府將節慶活動視為「吸引選票的政績」,活動舉辦的目的常淪為比人氣及增加媒體曝光的場域,只要能吸引人潮具媒體效應,誰在乎文化的孕育,誰有耐心深耕真正的文化。

歐陽穎華表示,一項活動要吸引人潮、創造產值與媒體曝光並不難,從這個標準來看他舉辦的活動都可算是成功,但真正符合他理想中的節慶活動仍未誕生。台灣節慶活動的籌備時間常常不到半年,根本沒有足夠的前置時間規劃內容,其品質自是可想而知。國外節慶活動,小型活動籌備期長達三年,大型活動甚至長達十年,但台灣在政治為思考前提下,縣市長任期只有四年,誰也不願先投資,讓下任官員享受成果。縱使有好的想法提案,也沒有可供付諸實踐的機會。

這些年文化創意產業的口號喊得響亮,卻缺乏具體可執行的政策。歐陽穎華強調,任何事業產業化的過程,「培育」非常重要,缺乏根基的產業是無法永續經營的,在當前只問「活動效益」不重「文化耕耘」的節慶活動上,「文化創意產業」只是空洞的口號,並不見產業的面貌。

未來會更好

節慶活動應該著重的是「內容」,但主辦單位常常陷入行銷的迷思當中;媒體曝光或許可以吸引人潮參與,但活動品質低落,只會招來負面效果。為了搶人氣,節慶活動常常將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的預算經費花在行銷廣告、買新聞版面上,真正可以運用在活動內容的經費所剩不多,何來創意與品質。一定要打破行銷的迷思,行銷只是手段,最終還是要回到「內容」上。

台灣的節慶活動真的太多了!在經費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與其將預算均分在良莠不齊的活動當中,倒不如將集中資源在幾個已具名聲、內容完備、文化論述強、地方產業興盛的節慶活動,文化需要累積、需要交融,長期耕耘也才能生根,成為真正的文化。

國外的節慶活動真的辦得比較好嗎?不盡然如此,我們所知道的也不過是幾千個節慶活動當中的一、兩個,其也是在累積多年經驗之後才擁有的成績。「台灣新興節慶活動的發展才約莫十來年,無論是政府或是民間都在學習當中,我覺得只要願意做都是好的,現在的確做得不夠好,有許多需要修正之處,但我覺得愈來愈進步了。」歐陽穎華樂觀看待台灣節慶的未來。

◇歐陽穎華
現職:力譔堂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中華民國社會事業發展協會理事。
專長:行銷公關、展演活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