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老溝通,打造你我「詩性人生」

【報導/NPO-EMBA Blog】記者/黃敏怡政大報導


何謂「老」呢?「老」又要如何定義呢?我們對「老人」的刻板印象從何而來呢?老人可以當裸體模特兒嗎?

6月7日 NPO-EMBA「花甲3C」系列論壇第三部曲,由政大新聞系教授臧國仁及政大廣電系教授蔡琰擔任主講者,分享多年從事老人傳播研究的成果,以傳播、文化的角度思考老人與生命故事,希冀每個人都能打造一個充滿藝術的「詩性人生」。

聲若洪鐘的臧國仁教授,以風趣口吻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老」經驗:「有天我坐在書桌前,忽地,牙齒就跳出來了!我口中一顆植牙是八萬元,全口都植牙的話,隨便一開口就是百萬喔!」不諱言老的談話風格,不僅讓台下聽眾笑聲連連,亦心有戚戚焉。

臧國仁表示,過去的老化研究,通常將生命曲線走向「衰敗」,近年來則是傾向認為應該像是拋物線般趨向於幼年,亦即老年時期的發展彷彿又回到童年階段。好的老人理論具備其意義及價值,讓我們有機會認識自己、人生,以及這個社會;老年人常以自己年輕時的故事,向兒孫張顯「勤快」、「吃苦」等社會文化價值,透過現場來賓的分享,大家聽到了許多有趣的老人故事。

在翠柏新村工作二十餘年的政大NPO-EMBA學長,信手拈來即是說不完道不盡的長者故事,他分享一則最新的故事:有位軍官退休的長輩很會寫詩,有次社工員熱心地將他寫的詩張貼到馬英九的部落格上,老先生知道後非常開心,一天到晚總站在社工身旁,邊講邊指使社工幫他打字,似乎重溫起自己往昔擔任軍官口述,書記官在一旁記錄的風光歲月。有位聽眾分享國民黨大老谷正綱的故事:退休後他仍舊每天跑到總統府上班,令他人不勝其擾,他的妻子想到一個辦法,將家中擺設重新布置,書桌上放置卷宗讓先生批示,家中大小事如:孩子繳學費、買菜等,都呈公文給谷先生,他才不再每天跑到總統府上班。透過這些小故事,可以發現老人家可愛的一面,也有助於我們去思索如何為老人創造美好的生活。

在「老人看電視」的議題上,廣電視教授蔡琰格外有感觸。她認為65歲以上的老人,應盡可能走出家門與外界接觸。好比一面講故事、一面演出的創造性回憶活動、健康麻將等。透過參與活動,老年人得以開懷自信,這對健康有莫大的幫助。反觀現今台灣的電視節目,適合老人的內容並不多,電視新聞又經常挑戰老年人既有的價值觀,反倒令其產生憂鬱情緒。或許得思考,如果老人無法跨出家門,電視便成為老人與社會保持接觸的重要媒介,但檢視目前的節目類型,恐怕只有綜藝節目比較適合老人觀賞與獲得青睞。

「每個人生皆屬獨一無二,像是藝術品一樣地充滿了獨特意義,只有了解這點才能提升自尊並對自己的「人生文本」充滿好奇;而此點正是「詩性人生」(poetic life)之意所在。」臧國仁教授,引用這段文字作為結論,希冀大家擺脫對老的刻板印象,不應將年輕與老年視為對立的概念,思考、理解「老」是怎麼一回事,才能進一步追求你我美好的「詩性人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