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能「在地化」再談「國際化」

【專欄/世說心語】主筆/今心

深厚的文史內涵才能塑造強韌的社區團結意識,
透過有計劃的補助讓文化活動更深入社區,
貼近尋常百姓的生活,「在地化」才可能在每個鄉鎮生根。
唯有當每個鄉鎮的多數人發現自己站在何處,
也才能定位出自己的國際座標。


天下文化公司最近發起募書活動,號召企業與個人購買一萬本嚴長壽先生所著的《我所看見的未來》,希望讓這本書出現在每個基層公務員的桌上,出現在每座鄉鎮公共圖書館的架上,讓一種值得思考的觀念,一種從國際思考的視野深耕在我們最愛的土地上。##ReadMore##

很感佩嚴先生與天下文化的用心,誠然,一個鄉鎮的特色,就足以讓台灣站上國際舞台,台灣319鄉鎮都能找到國際座標,不過前提是每個台灣的「在地人」都應該先能確立自己的座標。台灣每個鄉鎮的在地人必須清楚在地的發展史、人文與物產特色、情感的聯繫,當清楚自己的位置之後,他才能自信大聲的向全世界呼喊:「我在這裡,歡迎來找我」。

遺憾的是,台灣過去的教育長期忽視本地歷史文化的教養,大多數人對於台灣的國際座標仍是模糊不清的,同樣的情況,台灣內地鄉鎮的在地人對自己家鄉的情況瞭解多少?有幾人能夠自豪地侃侃而談家鄉的特色,吸引同學、同事、朋友到自己家鄉遊歷?

有這麼一個故事,故事主人翁是一位樵夫,他偶爾會去深山砍柴並且順道摘取珍貴的藥草。山上有一間山屋是他晚上休息的地方,由於他不常住那裡,所以對於那間房屋的構造與設施不熟悉也不在意。有一晚,他點著蠟燭磨斧頭時,聽到門口似乎有幾隻狼徘徊不去,不時發出兇猛的叫聲,樵夫心裡害怕,他不斷告訴自己我不住在這裡,我的家是在山腳下的村落,這裡不是我的家。樵夫一直告訴自己這裡不是他的家,卻忽略前門旁邊的窗子壞掉了,突然一隻狼發現了這個缺口,輕易地跳進屋內。

台灣人有多少人和故事中的樵夫一樣的心態呢?「在地化」必須刻意蒐羅當地的文史物產資料,需要靠當地人的用心與執著。台灣近幾年開始重視社區整體營造,地方文史研究團體也較以往興盛,但是不論是地方政府或中央,民進黨或國民黨,執政者常犯的毛病都是偏重硬體,因為執政者相信人民只會看到外表的建設。然而深厚的文史內涵才能塑造強韌的社區團結意識,透過有計劃的補助讓文化活動更深入社區,貼近尋常百姓的生活,「在地化」才可能在每個鄉鎮生根。唯有當每個鄉鎮的多數人發現自己站在何處,也才能定位出自己的國際座標。

留言

intern寫道…
謝謝你的文章...
我引用了一小段, 在我的部落格裡,
http://www.wretch.cc/blog/idapu/12096502
有感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