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學恆久遠 才能看見孩子的未來

【報導/NPO-EMBA Blog】公民新聞報導團/郭盈彣

如果教育是弱勢孩子們擺脫二代貧窮的希望與機會,助學計畫該如何進行呢?8月31日政治大學NPO-EMBA夏季論壇最終回,以「扭轉未來的幸福工程」為題,邀請關心教育發展的基金會、協會及家長團體,一同腦力激盪,希冀打造一條通往未來的路。

根據教育部圓夢助學網統計資料顯示,個人及企業團體、基金會所提供的獎助學金,每年超過十億元,受惠學生則估計超過十萬人。針對「M型社會的挑戰」NPO-EMBA召集人黃秉德教授拋出兩個思考問題:貧窮的界線與資助的效率、效益。他表示,貧窮可分為赤貧、近貧、新貧,如何找出這些人,並且有效率的將適當資源送到他們手中,提供獎助學金及助學方案的單位應審慎思考。

靈鷲山基金會秘書長釋洞音表示,「普仁獎助學金」設置目的是為了鼓勵家境清寒且德行優良的學子,「我們發現孩子們即使身處不好的環境中卻仍懷有感恩的心,而這樣的孩子就是我們所要幫助的。」基金會除透過學校的書面推薦函進行初選,並進行家庭訪視,反覆確認資助對象的狀況,同時希望接受獎助學金的孩童,未來優先回到基金會服務回饋。勇源教育基金會則以獎勵優質博碩士論文為主,執行秘書黃淑青表示,草創時期以問卷調查學生對獎助學金的需求,同時拜訪大學教授,藉此找到真正需要幫助的學子,以提升論文的質與量。

走遍全台監獄、少觀所與孤兒院的礦工兒子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蔡合城則感慨地說:「對於弱勢的孩子不應該用成績作為衡量,因為他們的成長環境很難獲得完善學習,往往淪為反覆進出監獄的惡性循環。」因此,基金會走入孤兒院提供獎學金、演講鼓勵孩子,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走出不同的未來。

此外,國內第一個為視障朋友提供全面性服務的愛盲基金會,提供的獎學金不以成績分數為考核,同時鼓勵視障者多元發展,且提供視障研究獎助,真正為視障朋友打造友善的環境。董事長謝邦俊指出,基金會並沒有固定的企業贊助,百分之九十為自籌款,透過策略聯盟如:出版視障創作者作品義賣、與大學設計科系合作,以基金會LOGO設計衣服、開發盲用電腦等,盼能在籌措資源的同時,也將輔助對象與社會大眾作結合。

彭蒙惠教育獎學金是由台北市基督教救世傳播協會提供,以培育英語、傳播人才為主,由專業評審團隊仔細挑選出最適當人選。公關專員張東英表示,協會在台灣各地設有辦公室,且與學校師長接觸頻繁,未來希望能透過師長的幫助,找到真正需要幫助的孩童。對此,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嚴家琳指出,過去家長會大多為社經背景較高的家長組成,也較少與學校有良好的互動,因此全家盟結合各縣市的家長團體,以新制的家長會自居,用正確的教育觀念參與、督促學校,家長知能要提升才能督促學校,也才能進一步實現找出弱勢孩子的願望。

貧窮只有金錢上的匱乏才能算是貧窮嗎?勇源基金會執行秘書黃淑青認為,心靈上的貧窮更是貧窮,因此致力於EQ教育推廣,培訓志工深入小學,讓孩子能在心靈富裕的狀態下成長。同樣重視心理層次的靈鷲山慈善基金會,以品德教育為發展重心,秘書長釋洞音表示,獎學金並非是針對個人的投資,「那只是基金會品德教育的一環,我們透過一系列機制創造體驗機會,讓大眾重視品德觀念及生活,我認為這是一種長期的環境投資。」

「在水泥地上播種雖然很難萌芽,但一定要有信心,水泥地終有裂縫,只要種子找到出口,便會冒出芽來。」礦工兒子基金會蔡董事長以這段話作為結語,述說著基金會的心路歷程與堅持,或許也是台灣許多非營利團體的持續不斷努力的最大動力!

編按:感謝8月31日「扭轉未來的幸福工程:助學創新救貧窮工作坊」與會來賓。愛盲基金會礦工兒子教育基金會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靈鷲山慈善基金會台北市基督教救世傳播協會全國家長團體聯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