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後,孩子要往哪裡去?課後輔導搶救孩子

【2008.11論壇引言】整理/主編李芸萍

下午4點放學後,孩子去了哪裡?回家?安親班?還是在外遊蕩?在台灣有一群孩子,一下課後奔波在安親班、才藝班之間;但也有另一群孩子,放學後無人可以照料,有時不僅回家作業無人可以指導,甚至連晚餐都沒有著落……。

教育是扭轉貧窮弱勢的重要關鍵,但當貧富差距日益拉大,富者擁有更多的知識與資源,可提供孩子更好的教育與未來;貧者卻往往因為家庭功能不彰,家中無人可以督促指導功課或是陪伴,單純一點缺乏教養,嚴重者容易學壞,成為社會發展的隱憂。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約有200萬名6至12歲的國小學童,其中超過16萬人,因經濟貧困或家庭失能,缺乏照顧而導致學習停滯。近年來,從政府、民間組織、企業,愈來愈多人關注弱勢孩子的需要。

政府四大課輔計畫 永遠都不夠

以教育部來說,針對國小、國中已推出四大課輔計畫。自民國85年度起,開始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重點在協助偏遠地區學校興建校舍、操場的硬體設備上,近年來,則將經費資源投注於學習輔導上。92年推動「兒童課後照顧」方案、95年再執行「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今年投注的經費高達7億元。





原本都是在學校內進行的課輔方案,今年9月開學,教育部社教司試辦「夜光天使」計畫,投入2500萬元經費,在九縣市、90個據點試辦,將課輔延伸至晚上九點,讓學童有一個空間可以寫功課、吃晚飯。

對此,中國文化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王順民教授在〈關於政府推動「夜光天使點燈專案」之夜間安親照顧的人文思索〉文中提及,「畢竟,對於身處於資源不足、匱乏甚至於是被剝奪的這一群國小學童來說,『夜間安親班』的成立除了設定傷害停損點的消極功能外,如何使其學習的受教社會化當中,得以因為挹注較多的誘發條件,藉此達到充權改造的提攜目的,就此而言,在推動『夜間安親班』服務措施的同時,也要針對當前各種的兒童福利服務項目,以提出全盤檢討的改革作為,也就是說,『夜間安親班』的推出不僅止於是用來對照當前各種對價關係的安親照顧市場,而是這種去商品的社會照顧要有前瞻性的巨觀視野,特別是對於幼童家庭生態環境的扶持照顧服務網絡!」

教育部長鄭瑞城在《遠見》九月號的訪問中說:「在台灣的傳統裡面,仰賴正式學校體系去做一些事情也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學校也不能說,在那一塊我就把它切得很乾淨,事實上是切不開的。

對於弱勢兒童的課後照顧,因為不是只有補救教學,所以一定要把內政部的力量加進來,要不然可能會沒辦法把整片的網建置的很好,不是我在推責任,而是本來在內政的事物裡面就有社會福利。

這其實不是哪一個部會的事情,而是我們整個國家的問題,如果沒有把比較弱勢的兒童帶上來,坦白講社會的階級流動可能會不見,或是遲緩,我想應該傾國家之力,也要把這個事情做好才對。」


民間課輔 給浮萍兒一個家

窮困孩子的唯一希望來自教育,如果他們在孩童時代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以後就一定沒有競爭力,他們的父母已是弱勢團體,他們將來就會繼續成為弱勢團體,這就是所謂永久貧窮的族群。
——李家同《孩子,一個都不放棄》


近些年,在「營養午餐」之外,民間投注資源最多的非課後輔導莫屬。台灣陷入不景氣,父母為生活打拚,愈來愈多孩子放學後無人看顧,於是教會、社區中心、派出所、廟宇…,任何一個可以運用的空間,開始天天打開大門,從單純地將小朋友「看住」,不要在外遊蕩或是流連網咖,到安排師資、課程、晚餐,吸引孩子「留駐」。

為了推動偏遠地區的教育,南投縣信義鄉人和部落田秀鑾夫婦,挪出自家60坪大的製茶廠,免費提供小朋友閱讀,以及作為課後輔導教室,由於經費不足,從書架到樓梯和隔板,都是夫妻倆自己釘木板打造出來,現在藏書已經2000多本,成了人和部落的小型圖書館。——〈2007.12.30東森新聞報/田秀鑾捐製茶廠 打造部落課輔中心

基督教救世軍謝文禎牧師夫婦全心投入輔導弱勢孩童,曾引起自己孩子的抗議「爸媽都只關心別的孩子」;歷經5年的堅持,他們的孩子也上國、高中,體會父母的用心,還會幫忙當起小老師,帶動一群原本被放棄的小朋友學習進步,譜出了溫暖的故事。〈2008.04.12中國時報/謝文禎夫婦 投入輔導弱勢童

除了場地空間,課輔的上課內容也極為重要,只是陪伴孩子完成學校功課,還是補救教學,亦或是為了增加電腦、才藝、科學等多元智能。以博幼基金會來說,其以「補救教學」為特色,因材施教,一切從基本做起,對每一位進來的孩子做測驗以瞭解程度,並將課程依高低分級。永齡基金會的希望小學,則是自行研發教材,分別在南投博幼基金會、台東大學設立英文、數學及國語的教材研發中心。

未來要給小朋友上課用教材,永齡基金會都已經先找人試用過,也要求合作大學先對小朋友進行能力檢測,了解每個人學科能力,輔導時「對症下藥」。之後每月評鑑小朋友學習狀況,隨時調整上課進度。 台東大學校長郭重吉說,教育部推動的各項計畫,比較重視編預算、培訓師資的行政面,後續管考不足。永齡基金會進行的課輔計畫,明顯看出「錢用在刀口上」,他們花錢,但也重績效,每分錢都要花得值得。〈2007.09.16 中國時報/錢都用在刀口 大學校長佩服

網路課輔拉近城鄉距離

每逢星期二、四晚上六點,位在桃園縣復興鄉山區的羅浮及高坡國小的電腦教室燈火通明,小朋友打開電腦、攝影機,戴上耳麥,等著位在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的課輔老師上課囉!

面對面的課輔可以給予孩子極大的幫助,但對位在天涯海角的偏鄉之境來說,課輔師資是一大難題,要志工經常上山也不容易,網路輔導計畫的推動,拉近了城市與偏鄉的距離。

教育部自95年度開始推動「偏鄉地區中小學網路課業輔導服務計畫」,利用網路教學方式,由大學生輔導偏鄉地區的國中、國小學生,提升偏鄉學生學習成效,促成學習機會均等。網路課輔教學進行模式有「一對一」及「一對多」,輔導科目包括國語、數學、英語及電腦。

95年度先由暨南大學試辦,96年度則進一步擴大舉辦,由輔仁大學、暨南大學、文藻外語學院擔任北、中、南區的執行學校,協助各地偏鄉中小學進行網路課業輔導;97年9月新加入東華大學,負責東區的輔導中心工作。教育部計畫在每個縣市擇選1至3所國小,並尋求合作的大專院校,提供設備及師資,四區共400位小朋友可以接受線上輔導。

輔仁大學在96年1月加入網路課業輔導計畫,率先以團隊運作方式進行,號召大學生擔任課輔志工老師,在星期二、四的夜晚,在電腦教室中為桃園縣復興鄉羅浮國小、高坡國小及介壽國中的孩子,透過網路一對一輔導,之後並加入台東縣成功國小。一年半以來,實際陪伴偏鄉學童8607小時,培育了200多位的大學課輔老師。

輔大遠距課輔團隊在97年度開始,更擔負起北區輔導中心工作,希望帶動更多大學參與,具體提升偏鄉教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