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為孩子說話 被扭曲的童年

【報導/NPOBlog】公民新聞報導團/吳芠萱

11月20日是聯合國通過兒童權利宣言四十九週年紀念日,然而至今,世界的角落還有2億4600萬名孩童沒有機會受教育,更必須忍受被顧主打罵,日復一日做著吃重的工作,沒有任何人權可言。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舉辦「你所不知道的孩子們」系列沙龍,從童兵、童工、街童、童妓,讓大家看見世界的孩童。在「童工,扭曲的小螺絲釘」場次中,以紀錄片《被剝奪的童年》聚焦兒童人權議題,呼籲台灣年輕人化關心為行動,如支持公平交易商品、關注議題讓更多機構致力於改善童工的生活環境等。

「我今天應該可以賺60盧比,但是只拿到50盧比,我拿10盧比去買吃的,所以只剩40盧比了。」年僅四歲的童工,面對境頭顯得害羞。紀錄片的開頭由多位童工簡短的自述開始,深入童工的工作場所,原本應是稚氣天真的臉龐卻滿是滄桑,對不公平的社會待遇提出無言的控訴。事實上,有無以計數的童工是父母拿來抵債的工具(抵債童工,Bonded Labor),他們連薪資都拿不到,當然沒有路費逃跑。

紀錄片跨越印度半島、中南美洲、美國,每個孩子不論國籍,瘦弱的手臂和無辜的大眼是他們的共通點,超時工作讓他們看起來比同齡孩子大了許多。他們肩上負重的礫石、咖啡豆,手中篩選的菸草,甚至黑暗街頭向他們招手的性交易,都成了童年中不可負荷之重。

「童工是緩慢的死亡過程。」二○○四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旺加里.馬塔伊(Wangari Maathai)眼底流露一絲悲哀。肯尼亞籍的她提到,一百年前,西方人來到非洲,非洲人不會說英文、更不知道飛機是什麼,但孩子們健康而快樂的在草原上奔跑;如今非洲人西化了,孩子們卻苦不堪言,國際社會應該要負責。

影片中提到,童工是世界上僅存的奴隸制度,童工問題和貧窮其實是一體的兩面。除了經濟結構外,各製造商是否有職業道德更是一大問題。一名身材壯碩的工廠老闆表示,童工比一般勞工聽話多了,又可降低成本。

國際間許多NPO組織正透過資金募集、擴展教育、打擊非法廠商等方式捍衛孩子們的童年,誓言不讓貧窮延續給下一代,造成惡性循環。因為當童工數量增多,其他年齡層的工作機會勢必被排擠,最後父母失業的家庭比比皆是,會更需要童工支撐家庭經濟。

除了童工,世界上還有許多孩子過著富裕台灣難以想像的生活。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將於12月13日及27日舉辦<街童,被遺忘的天使>與<童妓,一場變調的童年>兩場沙龍,詳情請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網站

相關閱讀:
一個被冷落的世界議題/曾昭明(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秘書長)
六月十二日,「世界無童工日」,一個台灣陌生的倡議。世界各地的公民團體,都正熱切呼籲人們關注中國、東南亞及南亞的印度、孟加拉等國兒童的命運;相對地,台灣對此一議題卻普遍漠然。這既反映著「企業社會責任」、「商業與人權」等在台灣仍是邊緣議題,也同時標誌著台商海外投資浮現中的新興風險。

歐洲公民組織所組成的「二○一五聯盟」,也正要求歐盟制訂倫理採購政策,規定政府採購的產品必須具備「無童工」認證標籤。這些發展中的國際性企業責任倡議,顯然是台灣必須認真對待的。拚經濟,不能關起門矇著頭幹。(詳看全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