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社會的力量

【專欄/Wedia微火觀點】主筆/郭盈彣

現在,停下手邊的工作吧!回想過去幾周、幾天、幾個小時中發生了甚麼事?數不清的新聞台中播的是甚麼?抓住腦海中的畫面,想一想:改變社會的到底是甚麼?是錢?是科技?還是政治?

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回歸到社會的最小單位「人」來思考,那麼答案又會是甚麼?

你是否曾經像我一樣,看到貧困的孩童就想要伸出手來抱抱他,看到路邊流浪的小狗小貓就想要幫牠找個好主人,看到努力講著中文的外籍配偶就想要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微笑?人類心中的愛與同情,的確使我們在千千萬萬的生命當中變得獨特,但是,我們的這份「愛」到底改變了社會多少?難道只要有愛和慈悲心社會就可以變得更好嗎?##ReadMore##

近年來,科技進步與經濟成長雖帶動社會更上一層樓,卻也將貧富差距拉得更開了一些,社會問題、環境問題似乎也更多了一點。於是,在營利事業與政府部門不願插手或無法處理的情況下,「社會企業」因應而生。維基百科釋義,所謂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目前並無統一的定義。雖稱作「企業」,但其目的是解決社會問題,或是企業本身就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存在,不是純粹為了盈利,所得利潤也不用於分紅。此外,社會企業的投資主要用於企業本身或者社會上,從事公益性事業,企圖透過市場機制,來調動社會力量

舉例來說,一般的銀行拒絕貸款給窮人,因為窮人並沒有收入的保障,更別說有任何高價的財產可以抵押。窮人總是因為經濟能力的不足導致更多的惡性循環,讓其無法脫離貧困。銀行不會冒虧損的風險,但社會企業會。

在孟加拉,有一位經濟學家創立了鄉村銀行,以微型貸款幫助無數窮人擺脫貧窮,他是窮人的銀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同時也是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創立的葛拉敏銀行(Grameen Bank,Grameen意指鄉村)不以營利為目的,不收擔保品,但呆帳率卻遠比一般金融機構低;他們也沒有就業訓練,同時更收取年息20%,卻能讓全球一億人口脫離貧窮生活。

在一般銀行眼中不可能的任務,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鄉村銀行除了事前的謹慎評估之外,更建立借貸小組,透過貸款人彼此互相叮嚀、互相協助,讓組內每一個人都能夠上軌道,同時也更是找出值得幫助的人的好方法。「讓有毅力的窮人上門」是銀行抱持的想法,他們認為,若是這些貸款人因為重重的評鑑而退縮,就不是他們想要幫助的人。

只是,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願意伸出援手的人已經出現,但卻還有窮人不願意接受幫助?尤努斯在書中提到,這是窮人心中害怕改變現狀所導致。那種根深蒂固的宿命式思考,或許是無法輕易改變的。

不過,這種「改變現狀的恐懼」似乎也可以用來討論我們自己。前面提到,我們都是有愛心的人,但我們的愛心真能夠影響、改變社會嗎?那麼為什麼尤努斯可以成為社會企業家而我們卻沒有?我想,這也是內心的恐懼在作祟吧。

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除了要有敏銳的洞察力看到需要,把別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心中,更要有「勇氣」去突破現有的限制,才能夠將自己的理想實現。那股勇氣卻總是得來不易,「改變」是多大的詞啊!試想,如果我們的生活即將跳脫原有的型態,走向一個未知的方向,那會是多麼令人惶恐的一件事。但尤努斯之所以能夠成就社會企業,除了他自己本身的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勇於改變,不因為阻礙而停止,更不因為挫折而倒下,這就是社會企業家所擁有的勇氣與熱情。

看見需要→放在心中→有勇氣改變→堅持到底

我們可從尤努斯的行動當中整理出以上的過程,但其實還有更多。尤努斯的想法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創新。一般來說,當我們想到貸款,會想到房屋貸款、汽車貸款,那都是一筆大金額,但是尤努斯提供給窮人的是微型貸款,是小額的,環款頻率也較高,從每天還一點,到一周還一次都有。這樣小型的、密集的還款方式也讓窮人更願意還,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可以做到的。比起大型銀行提供的大額貸款,還有其背後密密麻麻的契約文件,微型貸款對窮人來說是一種機會,對銀行機制來說更是一種創新。

創新就是突破現有的限制。這一點「阿育王(Ashoka)」也做到了。Ashoka由Bill Drayton 在1980年成立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盼能作為推動創新的先驅,多年來資金已成長至三億美金,在世界各地六十國中運作,幫助超過兩千名的會員成立社會企業。

如果說尤努斯的行動是微觀的個體經濟,那麼阿育王就是宏觀的總體經濟了。創辦人Bill Drayton創立初期,在印度及委內瑞拉奔走尋找尚未嶄露頭角的社會企業家。他和夥伴曾經在兩周內見了六、七十個人,只為了找出值得贊助的人,而阿育王重視的正是「創新」。於是他找到了在印度將街童視如己出,進而設立保護專線的潔露‧畢樂摩芮(Jeroo Billimoria)、在匈牙利推己及人建立心障者家庭照護的賽凱瑞許(Erzsebet Szekeres)等人,扶植她們,幫助她們造福更多的人。

若深入了解這些案例便可發現,社會企業家也總對自己熱中的議題抱持著「捨我其誰」的想法。「如果我不做,還有誰會做?」、「必須有人站出來」,腦中的聲音不停響起,於是他們前進了,付出自己,夙夜匪懈。這是一種比愛心、比慈悲還要更大的力量,焦點很清楚,找到了就勇往直前,這不是博愛可以做到的。

只是,若社會企業家只靠自己是無法成就企業的。因此,如何找資源/支援也很重要。成功的人或許不是絕頂聰明,但他絕對有能力集結大眾與社會的力量一同為他的目標打拚。如果拿尤努斯的鄉村銀行和阿育王來看,阿育王對鄉村銀行來說便是一個大資源,雙方在理念相同的情況下合作,必能創造出再生價值,締造雙贏局面,而這是任何一方單獨無法做到的事情。

國外有這樣的案例,那台灣有沒有呢?有的。長期致力於女性工作的彭婉如文教基金會,與重視婦女和健康的嬌生公司碰撞產生的「嬌生貸款」和尤努斯的鄉村銀行便有異曲同工之處。嬌生貸款抱持著「很多女人只是缺乏一個機會」想法,在貸款前審慎評估、面談、家訪,量身訂作還款計畫,體系提供一路的支持,以確保還款。

無論是國外的尤努斯、阿育王,還是國內的嬌生貸款,都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信任」。投資者與受贊助者之間的橋梁是信任搭起的,基於那種默契中、不說出口的信任,雙方一起為同一個理想而努力,如果累了,就看看夥伴眼中信任的光芒,繼續奮鬥。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改變社會的力量終究是「人」,而非其他物質所致。「人類」這個社會的基本單位,可以毀滅社會,也可以拯救社會。在看了這麼多社會企業家所做的努力之後,你心中的感動有多大呢?是不是也和我一樣,願意為自己也為別人付出,成為自己和別人,甚至是社會的守護天使呢?

改變社會,雖然不是有愛就可以,但只要開始行動,這一點點愛,一定可以放大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

★推薦書單:
《窮人的銀行家》‧作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艾倫.喬利斯(Muhammad Yunus、Alan Jolis)‧譯者:曾育慧‧出版:聯經出版公司‧日期:2007.04

《志工企業家》‧作者:柏恩斯丁(David Bornstein)‧譯者:汪芸‧出版:天下文化‧日期:2006.0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