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讓一切變可能:建和書屋為孩子打造第二個家

【報導/NPO-EMBA Blog】公民新聞報導團/楊舒婷

他,父母忙著上班,唯一領到的20元用來買自己的晚餐。她,父母離異、家中因付不出帳單被斷電、瓦斯,常要以冷水泡麵裹腹。他,面對酗酒的父親、撫著身上消散不去的瘀青傷痕,大聲問著:「我為什麼要孝順?」他,就讀國中,卻連正負數、乘除法還沒搞清楚,對ABC更是一籌莫展。他,拔掉機車消音管在巷道間奔馳,發現集結幫派比窩在教室裡鴨子聽雷還容易……。

這不是社會新聞,也不是個案特例,而是許多偏鄉地區孩子們每天的嚴峻考驗。建和書屋創辦人、台東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陳俊朗以堅毅的口吻,緩緩道出這十年,書屋孩子們的成長故事。

政大NPO-EMBA 2009年春季論壇「偏鄉X-Power」系列,持續關注偏鄉社區發展與教育議題,2月12日夜晚以「教育力下鄉」為主題,邀請陳俊朗分享台東建和書屋的經驗,討論社區工作者如何在社會看不見的角落,以拚搏的精神面對層出不窮的困境,用無限的耐心與愛「為社區孩子溫補希望」。

暱稱「阿朗」的陳俊朗,有著另一個更廣為人知的稱號「陳爸」。書屋提供什麼服務呢?提供孩子一個安全去處,有餐點、課業輔導、才藝教學,或者只是單純的陪伴,目前大知本地區共有13間書屋,共照顧了400多個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我的老闆」,有兩個兒子的陳爸下了一個簡短有力的註解。這份信念,讓他即使資源短缺、湊不齊第一個月6000元房租的窘境下,仍舊一步一腳印堅持至今。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愛的箱子,空了就沒辦法再愛人」,陳爸說道。社會能夠提供何種資源解決偏鄉問題?又願意給孩子多少時間,等待他們改變?在偏鄉地區,有七成的家庭結構崩解,無法提供健全功能,而學校又未能適時彌補起家庭教育的空白,孩子在雙重困境中,更難跳脫貧窮的惡性循環,深陷社會底層而動彈不得。書屋從中擔負起補位的工作,提供社區孩子「第二個家」與溫暖的等待允諾,期盼讓他們重拾對社會、對自我的信心與想像,相信未來可以眺望不一樣的天空。

陳爸處理過幫派械鬥、毒品交易、逃學、墮胎等大大小小的問題,但依然不願輕易放棄每一個受傷的孩子。他更希望因為孩子的改變,能影響大人的行為與價值觀,進而帶動整體社區改造與發展。書屋其實就是大型的實驗場域,是邁向「社區大家庭」的階段性工具,也是實現「社區就是我家」理念的加油站。

展望未來,陳爸計畫三、四年內,讓13間書屋的功能更趨於完整,並與更多社區、縣市分享書屋的經驗與模式。「只希望孩子們健康長大」,這是書屋唯一的堅持與奮鬥的目標,當孩子走出幫派,轉向運動、玩樂團,甚至擔任鼓隊隊長、樂團團長職務;當孩子能跟上學校進度、重拾學習的興趣與熱情,發現自己可以考七、八十分;書屋是個龐大家庭,孩子們是彼此的兄弟姊妹;陳爸很忙,但忙得很快樂,因為他的兒子說:「雖然我爸爸分給很多人,但我感到很驕傲。」

★影片觀賞:不一樣的天空‧作者:建和書屋

------------------------
NPO-EMBA春季論壇〉
偏鄉X-Power系列之三:社會力下鄉
象圈工程:為特境家庭圈出希望
詳細通告&報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