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的溫暖:閱讀建和書屋

【專欄/溯溪漫談】主筆/藍士博

很多時候孩子們要的並沒有太多,
事實上,建和書屋的陳爸需要的也不是什麼天大的資源。
只是這世界的供需往往失衡,
就像冬天午後夕陽快落下時的溫暖,
才剛剛被感覺到,就馬上寂寞地消失在遠遠的那端……

來抱貓咪,去年秋天有一隻小黑貓來到了我家,一開始在門燈的柱子上面咪咪叫了幾天。後來在母親的「食誘」下吃了幾天的貓飼料後,才正式地在院子裡住下。其實母親一開始並不喜歡貓,嫌麻煩是她常常說的藉口,不過後來受了我養貓與餵街貓的習慣所影響,也就慢慢地不那麼地緊張、排斥,甚至也開始餵起貓來。

「真的養了以後,才發現原來養貓也沒有那麼困難。」她說。##ReadMore##

過了幾天,另一隻花背白肚的小貓也來到了我家,據說,是小黑貓帶來的。事實上,小黑貓帶來的不只是貓,另外還有一位鄰近就讀國小的小女孩。幾次我回家時也曾遇過她,說是放學後看見我們家的院子有貓,便也不害怕的走了進來,要來抱貓咪。

一個人來過以後,又會有再幾個人來,她們大多是附近就讀國中、小學的孩子,放學以後似乎都沒有地方可以去,所以就來抱貓。有時候,爸媽與鄰居的伯伯、阿姨們要爬山時,也會邀她們一起。甚至,還會讓她們在家裡吃晚餐、把功課寫完。

母親說:「把這些孩子帶在身邊,至少也不用擔心到外面去同人學壞。」

於是,這才讓我們去意識到:原來這社會的階級並非直到「你就讀什麼大學」才開始出現分別。不管是一小時五百元的家庭教師、或者是小班制的課後輔導班,課後教育支出的多寡往往影響了孩子在學校課業上的表現。在商業機制的運作下,位於都市的孩子往往還有取得各種類型教育資源的可能,但是鄉村呢?那些學齡兒童人口不足以維持「安親班」生存的地方呢?

我們家所在的位置不是鄉村,但也同樣存在著隔代教養與家庭失能的社會現象。例如那位還在唸小學的妹妹,便與奶奶住在大伯家,家裡對她的要求居然只是必須在晚上十點以前回家睡覺就好;就讀國中的妹妹則是雙親似乎都有些障礙,兩人除了課後都在街上遊蕩的共同特色外,便是課業不佳、在學校中找不到興趣與熱情、放學後又面臨到無處可去的窘況。

我常常在想,很多時候孩子們要的並沒有太多,事實上,建和書屋的陳爸所需要的也不是什麼天大的資源。如果學校與家庭無力負擔,那麼我們是否願意給肯付出的人、有需要的人一個機會?就像建和書屋一樣,把家裡孩子汰換下來的書寄過去,或者是提供他們其他所需的資源。不要複製這世界如此失衡的供需,別讓建和書屋像那冬天傍晚夕陽快落下時的溫暖,才剛剛被感覺到,就馬上寂寞地消失在遠遠的那端……。

相關連結:
建和書屋部落格
政大NPO-EMBA春季論壇:偏鄉X-POWER系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