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自我學習的電纜

【專欄/溯溪漫談】主筆/藍士博

科技縮短了我們與彼此之間的距離,而那不僅僅只是大企業或國家的專利。看著多少人利用SKYBE等視訊與遠在他國的親朋好友們對話,以及只需要滑鼠輕輕一點,就能看見美國股市的漲幅、英超足球聯賽的勝負、王建民在大聯盟先發投球的英姿,不禁都讓我們確信:世界已經平了,全球化的影響無遠弗屆。

事實上,科技與商業生活的關係總是緊密扣連,我們利用網路認識世界,同時也在直接與間接促進、完成網路世界中的商業活動。然而,當資本主義伴隨網路電纜長驅直入,在便利與速捷的現象當中,往往也就令人確信起這花花世界的光鮮亮麗,遺忘真實世界當中因為地理位置、人口、商業金融等現實條件所造成的「中央與邊陲」。##ReadMore##

華勒斯坦曾經在文章中為我們提問了有關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的幾個問題:

1.發展是發展什麼?
2.是誰或什麼實際上得到發展?
3.謀求發展的背後是什麼需求?
4.這樣的發展如何才能實現?
5.前面四個問題的答案有什麼政治含義?

就如同華勒斯坦所企圖發問的:發展是指路明燈還是幻象?網際網絡究竟是幫助我們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還是反而成為了隔絕、區分我們與他人的界線?事實上,都同樣是一種偏向於「如何使用」的議題。於是,當我們一方面看到印度政府為了幫助偏遠地區與中低收入戶而研發低成本(10美元左右)的小型筆記型電腦;另一方面,美國知識分子卻已經憂心於孩子們因為接受過多的電子娛樂,而失去了親近、參與、接受大自然的能力與習慣,毋寧便成為了相當大的諷刺與弔詭。

我們一方面享受著網路時代的便利,又擔心失去參與自然的習慣,但更重要的無非是,當我們可以擁有能力與世界拉近距離之際,也代表著我們與其他那些沒有能力擁有網路的人間,同樣以網路傳播速度相等的距離拉遠。於是,我們應該如何讓網際網路成為幫助我們拉近彼此的工具呢?我們要怎麼讓新的科技成為打造新公益的良好利器呢?

無意間發現一本雜誌《不花錢學日文》,然而,與其說它是一本雜誌,內容其實也像是一本書。它裡面並沒有太多關於日文的內容與說明。有趣的地方在於,它裡面全部在教我們如何利用網路來「學習」日文、它提供的只是學習日文的網站資訊而已。這家出版社利用網際網路日漸便捷、跨國網路不再連絡困難的情況下,配合特約專欄作家們對日文的掌握程度,彙整了如童話、流行歌、語言學習等種種的日文網站,提供給沒有能力、或者因為地理環境的限制等種種原因而無法接觸到日語的讀者,毋寧是利用網路資訊來結合商業、校外學習等等的最好範例(它的姐妹書是《不花錢學英文》,同樣是有關於如何利用網路學習英文的介紹)。

因此,正如文章開頭中所提問的:網路究竟是拉近或者是拉遠我們彼此的距離?或者,這個問句本身所應該重新思考的是,網路究竟要如何使用才能幫助我們拉近彼此的距離、抹平我們因為其他現實條件所形成的學習資源差距。不過,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並非如此單純,除了沒有電腦外,誰來指導偏遠地區的孩子們使用網路,將資訊的電纜延伸到自我學習、成長的彼端,也就更涉及到有關隔代教養、課後輔導等諸多教育面向上的課題,猶待我們持續的關心與注意。

〉〉〉延伸閱讀:
文章∣〈發展,是指路明燈還是幻象〉,收錄於許寶強 汪暉選編《發展的迷思》(臺灣:牛津出版社,1999)。
文章∣〈失去山林的孩子:那裡才有電源插座
新聞∣〈世界最便宜!印度推675元小筆電
書籍∣《不花錢學日文》作者:繁星編輯部 出版社:繁星多媒體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06日
書籍∣《不花錢學英文》作者:Letter Chen等特約作者 出版社:繁星多媒體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1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