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農學市集 楊儒門讓農民被看見

【報導/NPO-EMBA Blog】公民新聞報導團/楊舒婷

20090507--248農學市集講者資料 「現下省不得要買的愈來愈貴/賣得了要種的愈耕愈虧/這個社會沒什麼道理/……市場夠慘還死硬要加入WTO/價勢崩盤就笑我們怎會這麼笨/後生好在有你幫我出一口氣……」生祥於2007年《種樹》專輯中寫了一首名為〈後生,打幫〉的曲子,直陳台灣農業的困境,給予詞中「後生」對農業所作的熱情與奮鬥,深刻的憐惜與肯定。

楊儒門,就是生祥詞中說的「後生」,六年級生,彰化人,曾是2003至2004年新聞媒體天天播報的焦點人物,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位農夫,是家中世代傳承農家子弟,也是搭起農民與消費者之間橋梁、「248農學市集」的創辦人。

政治大學EMBA非營利事業管理組2009第二季論壇「公民媒體的實踐」,於五月七日晚間舉辦「從營生到公益,從市場到市集」講座,邀請楊儒門分享長期耕耘農業市場的觀察見聞、創辦農學市集的理念,從中窺見台灣農業未來的發展契機。其間更邀請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樓永堅,從行銷管理的角度,一同探討台灣農業發展的可能出路。##ReadMore##

「農友只要往前走,很多人就會一起幫忙。」楊儒門如此說著,並直言地處黃金地段的「248農學市集」,就是靠朋友熱情贊助、地價出租場地而成。從理念著手、一步步建立方便農友理解的標準作業流程(SOP),農學市集(Farmer’s Market)的核心價值其實很簡單:連結消費者與農民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農產品,農民也應該被看見。

「生產者和消費者應有面對面溝通的機會。」楊儒門說。透過互動,彼此成為朋友,生產者才可藉此培養未來潛在客源、開發社區支持農業的可能;拉近距離,消費者才有機會進入農業、瞭解農業,進而磨亮農產品的品牌。

農學市集的理念很簡單——無毒、安全、友善,意欲建立對農夫無毒、對消費者安全、對土地友善的「友善農業」,然而,要永續經營不能只靠空談。「社會主義的心,資本主義的作法」,楊儒門不斷地強調這兩句話,藉此說明推廣台灣農業、農學市集,除了理想與熱情,還得兼顧現實、懂行銷經營。

純粹主打「感動」的口碑行銷策略,是否能延續、轉化成支撐台灣農業繼續前進的動力?與談人樓永堅教授認為,農學市集或台灣農業要成功經營,除了建立消費者的信任機制、整合內容與銷售通路,也需確認顧客群,避免造成資訊斷層、聚焦策略錯誤,此外,更應思考如何透過制度運作,讓整個參與體系分攤風險、真正保障農民權利。

楊儒門也不諱言,農學市集的銷售量遠不及大型通路的成果,因為市集想做的並不是取代現行市場中的大型通路,而是讓農業、農民的身影深入社群、貼近消費者,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不僅在台北有248農學市集,在台中有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合樸農學市集,在高雄縣有微風廣場,農夫市集似乎成為新興潮流,然而如何自給自足、分攤風險,發揮最大效益且「讓農業成為眾人的事」,不僅是楊儒門創設的農學市集要面對的挑戰,如果台灣農業要找出路,也必然得為這些問題找到答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