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長假

【專欄/溯溪漫談】主筆/劉承欣

有一陣子在公館捷運站等車時,總會被人力銀行廣告看版上可愛小妹的笑容吸引,因為在那樣開朗笑容旁,搭配著感謝企業給予工作機會,幫助安定家庭和樂的廣告詞,使我不由得聯想到這幾年頻繁出現新聞報導中,因為無薪假或長期失業,所產生的各種家庭悲劇,同時也想起我們家因為父親一度加入長假一族,而失去歡笑的那段時光。

那是一種很奇怪的體驗,當我們在曾經以為熟悉、如同呼吸般自然存在的家人身上,發現難以理解的行為與情緒反應,彷彿突然面臨深淵般,不知該拋出怎樣的話語,才能在彼端激起溫柔的漣漪,好讓突然失去位置的父親,從刺蝟的殼中走出來,打開心房訴說心中的不安與苦惱,終止家人日益加深的誤解與隔閡。


對由父親擔負經濟重擔的家庭來說,失業的確是重大變故,然而造成家庭崩解的,卻不只是能否維持生計的問題,許多時候反而是因為失業者和家人都把這件事視為恥辱,刻意顧左右而言他,好掩蓋內心的慌亂與搖搖欲墜的自尊,因而連家人之間也無法互相支持,因失業停擺的人生,也似乎越來越找不到重新轉動的鑰匙。

如同電影《東京奏鳴曲》中不敢告訴家人自己被裁員的父親,雖然為了維持一切如常的假象,每日仍西裝筆挺的離家,但內心隱藏的秘密,卻往往透過惡夢時的囈語,過度飲酒與嚴厲,突然的早歸等不知不覺改變的日常,點滴匯聚成具體的事實,當每個人都不願面對時,全家人也只能心知肚明的共演一齣隨時可能崩毀的荒誕劇。

年近中年才被自己投注半生心血的職場拋棄,那種陷入自我懷疑的孤立與窒息感,或許有時候是連當事人都說不清楚的困窘,我在電影中,在我父親及他的同代人身上,看見同樣的難題。曾經我以為對這些將生命價值建立在工作中的男人來說,把他們重新推回原來崗位,就是最好的解答,卻忽略人生有許多無奈,是即使努力也無法將失去的贖回,在嘗試各種能夠重回職場的方法之外,也不能不面對,無論主動選擇或被動,人生總有退場或轉換跑道的時刻。

只是一直以來社會價值對長假中的父親,或轉職成家庭主夫的父親,充滿負面的想像,從他們自己、親族到周圍鄰居,都緊迫盯人地要求他們符合「父親就該外出工作養家」的形象,同時「男兒有淚不輕彈」也仍存在父執輩的觀念中,即便真的遇到值得傷心的事,也無法輕易讓兒女看見自己也有軟弱之處,父親們雖然因為假期而歸家,卻無法獲得真正休息,好好思索自己往後的人生,反而變成躲入自我世界中,誰都無法與之對話,家人眼中易怒的怪人。

許多家庭所面臨失學、斷糧的危機,的確需要經濟狀況改善、社福團體的介入才能改善,但在這一波危機中,似乎也給我們重新認識父親的機會,是否在堅強陽剛的外表下,許多父親其實是家庭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一種從來不懂得適切尋求情感援助的外星人﹖或許我們可以學習經典日劇《長假》的精神,每個父親與家人都可以把長假當作重新思索彼此關係的機會,除了互相責怪、盲目接受不適合自己的工作,還有許多值得做的事,可以趁著這段空出來的時光去完成。

就如同網路上爆紅的Peter爸帶兩個可愛女兒去環島的故事,過往忙於事業時欠缺陪伴女兒的時光,正是人生轉彎時刻意外的收穫,儘管接下來的人生會如何發展充滿未知,但唯有打開對生活更寬廣的想像,才能好好守護比虛假自尊更加珍貴的家人。

〉〉〉延伸閱讀:
新聞∣Peter爸 帶女兒去旅行
部落格∣Peter爸爸與女兒們的環島日誌
電影∣《東京奏鳴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