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廟中學習 一起打造美好家園

【報導/NPO-EMBA 平台計畫記者郭盈彣】

冬日暖陽照耀,徐徐的微風中,在繽紛的籃球場中,坐在菩提樹下,大夥兒就著陶碗品茗、嚐糕點。原本,這裡是社區中荒蕪已久的空間,在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與社區居民一同努力之下,打造成「吃水堀夢想平台」,木製的平台重新凝聚社區情感。

12月27日政治大學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邀請多位企業夥伴、非營利組織朋友、社區大學夥伴一同南下,與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合辦公益在地論壇,與在地居民一起吃水堀聊夢想。











##ReadMore##
位於台南市安南區海尾朝皇宮旁的吃水堀平台,原先為社區重要的水源地,當自來水漸漸普及後,高聳的水塔樓成了社區的廣播站,這塊空地日漸閒置荒蕪。直到,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陳建明一同推動之下,慢慢有了改變。

陳建明說:「我曾在巴黎巷弄之間發現『轉角花園』,那是存在社區當中的小天地,雖然小小的,但是居民經常在裡頭看書、聊天,回到台灣之後一直希望自己也能打造一個社區花園!」

在陳建明老師的帶領下,「一同打造社區花園」課程的學員們開始夢想的旅程。回想起打造過程,陳建明說:「我們不只是上課,還要做工!」如此的在地經營必須以公民意識為基礎,於是陳建明在課堂中先與學員分享國外社區閒置空間再利用的例子,讓大家有基本認知之後再盡情地作夢。「作夢的感覺其實很好,但我們最後會回到現實面思考:這真的可行嗎?」與現實資源連結,然後找資源。

於是,在經過一次次問題尋找與解決之後,「吃水堀平台」終於完工,成為社區裡年輕人打籃球的好去處,老居民聊天作夢的好所在,社區的力量與意識因而受到啟發。

同樣地,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921震後投入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的重建,帶領社區走向生活美學與情感凝聚。董事長廖嘉展表示,當時桃米坑是埔里鎮最窮的村里,社區中還有一個垃圾場,居民因此常戲稱自己住在垃圾場裡。

「地震過後,離家的遊子紛紛回鄉,社區中如果沒有新的產業不可能將他們留下來。」廖嘉展表示,因緣際會之下,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發現桃米社區蘊含豐富的生態資源,因而有了打造「生態村」的願景。

不過,願景總是不容易達成。「老人們總是懷疑,難道帶著麥克風解說青蛙真的會有飯吃嗎?」他說。後來,在居民漸漸明白社區中豐富的文史與生態資源後,也開始對社區有了認同。

「公共領域常常聽不到掌聲迴響,但絕對不能因此放棄願景的思考。人如果沒有願景就無法發展,像孤兒一樣。」廖嘉展以其在桃米生態村的經驗勉勵大家,並鼓勵跨領域合作關係,「獨自探索的過程是艱辛的,若能團結合作更能激發新的想法。」他說。

廖嘉展也指出,一般社區遇到的困境大多是「不知道自己的社區要怎麼走」,因而跟著政府或者資源的預算盲目地規劃。「這樣會缺乏累積。」他強調,無論是災後重建的社區,或是想要凝聚力量的地方,「如何取得社區獨特的身分證」絕對是關鍵,唯有找到社區的特色,才有思考未來在地營造的可能。

台江分校與大廟結合,將學習、公民參與融入社區,在氤氳香煙中聆聽著桃米社區的故事,盼望著,大家都能「看見」家園的美好,並「打造」美好的家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