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關心社區永續 打造新幸福家園

【報導/NPO-EMBA平台記者林恆安】

你認識左鄰右舍嗎?你可曾好好認識自己所居住的社區?人與人之間愈來愈疏離,有些人開始以實際的行動重新連繫鄰里間感情;或是每天走回家時,無法容忍路邊隨地放置的垃圾,於是興起環境美化的念頭;又是擔憂地方年輕人口外流、失根愈來愈嚴重,開始致力於重建地方文史、古蹟……。然而,有心經營社區的個人和組織要如何運用資源達到目的?企業又可以提供哪些幫助為社區永續盡一份力?

8月5日政治大學NPO公益論壇邀請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工作小組召集人王本壯,以及淡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許慧明,分別從企業贊助及在地組織經營的角度,分享社區永續發展之道。


信義房屋從2004年起,開始推行社區一家計劃。以五年為一期,挹注一億元資金,民間組織或個人可以透過提案,獲得社區改造計畫經費。王本壯表示,信義房屋長期觀察台灣社會後,發現從前「里仁為美」已經不復存在,尤其在都市,人們因為繁忙的生活型態使得人際隔閡更為顯著,因此有了「社區一家計劃」的構想。「我們相信只要增進社區居民的互動,從各個社區到各鄉鎮甚至串聯至整個台灣,人與人的互動和交流可以形成一股正面力量,讓台灣更美好。」

抱著「增進人與人關係」的信念,信義房屋開始廣邀全台灣民眾和組織提出社區改造計畫,並且進行審核。王本壯主任特別分享令他印象深刻「永康故事人─沈采蓉媽媽」的案例。沈媽媽第一年時單槍匹馬一個人申請經費,並且審核通過。她在社區巡迴說故事32場,給予社區孩子們更多的溫暖及歡樂時光。第二年,沈媽媽募集了7位新成員,再度申請通過。到第三年時,說故事的媽媽們已經成立了協會,長期經營。王本壯認為,從個人帶動群體的擴散模式,讓社區人們重新互動、凝聚,最終會串連起整個台灣,帶領台灣走向前。

經過五年的推廣,信義房屋的「社區一家計劃」總共有397件計劃案通過,成功改善了200多個公共空間的環境品質,並且促進46個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同時也創造出上萬個工作機會。因此,2009年信義房屋延續之前的計畫,推動第二期的「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畫」,第二期的計畫不但降低申請門檻擴大參與,並且強化社區間交流。像是每月舉辦社區見學活動,可以使社區間互相觀摩學習,交換意見共同成長。另外,信義房屋招募了一群信義志工,協助社區改善工程。公司內部也把「社區一家計劃」加入教育訓練,培養內部員工社區永續經營的理念。在多方面努力下,信義房屋成功將社區永續的觀念深植人心。

歷史豐厚的淡水文化基金會在「社區一家計劃」資助下,陸續進行淡水大廈群社區營造、社區風土文化「大道公」推廣、淡水老街藝術街坊營造……等計畫,這些成功案例對保留、延續淡水文史深具貢獻。

許慧明執行長談起成立基金會緣起,表示淡水歷史發展悠久,在地留有許多年代久遠的古蹟及文化,然而隨著地區快速開發,淡水原本的美好也遭受嚴重的衝擊,為了不讓淡水文化、古蹟受到高速公路、水泥大橋、道路拓寬等破壞,遂成立淡水文化基金會,希望能整合民間、企業及政府,一同關心淡水文史發展。

而為了讓淡水居民能更認識自己的家園,一起經營淡水社區營造,基金會將列為古蹟但是長久閒置的「淡水殼牌倉庫」重新活化,2001年在倉庫正式成立「淡水社區大學」。社區大學課程皆與地方特色相關,除了讓學員重新認識淡水、三芝、八里等地,也開設了「看見淡水紀實攝影、記錄片製作」、永續農耕等課程。另外更有企業認養課程,透過在地學員優質導覽,讓企業也能對淡水多一分瞭解,甚至提供社區更多協助。

許慧明執行長表示,社區大學不只凝聚了淡水居民的意識,也間接使更多人參與淡水社區營造的工作。「在淡水民間反而走在政府前頭,我們督促政府重視文化資產,淡水老街、歷史古蹟、人文節慶……這些造就了美好的淡水,而我們的使命就是將它們一直延續下去。」

淡水文化基金會凝聚社區居民的意識,持續深耕地區文史工作;信義房屋則提出「社區一家計劃」,相信只要社區居民一起為社區經營交流,便能重建信任的人際關係,打造出幸福的家園,而這點也恰好在淡水社區得到應證。期盼有更多人加入此行列,將台灣打造成永續的幸福社區。

〉〉〉永續大無限系列四:9/9永續鐵三角:桃米新故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