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泰雅傳統中找價值 司馬庫斯合作共生展新機

【報導/NPO-EMBA平台記者林恆安】

司馬庫斯Smangus,20年前曾是一個沒有電力、沒有聯外道路,遺世獨立的深山部落;今日,司馬庫斯已成為眾人耳熟能詳的生態觀光景點。這幾年黑暗部落經過哪些衝擊及改變,讓世人見到光亮的面貌。

10月7日政治大學NPO論壇,司馬庫斯第一位碩士─拉互依‧倚介,帶著妻子、工作人員,自部落遠道而來,娓娓道來,司馬庫斯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泰雅部落的合作共生文化,而肩負部落教育大業的他,提及部落的教育發展,更是充滿熱情及理想。與談人政大教育學院副院長馮朝霖,亦針對司馬庫斯的教育體制和台灣的教育提出教育美學的思維。

司馬庫斯除了參天巨木和豐富的生態,最為人好奇的便是部落實施的共有制度,稱為Tnunan-Smangus(土地共有的司馬庫斯)。拉互依說,Tnunan源自於泰雅族的分食文化,「我們希望保留傳統泰雅族物質分享的文化,因此發展出合作共生的形式,藉此反省、回應和實踐祖先互助的精神。」

Tnunan具備完整的盈餘福利制度,包括教育、醫療、老弱、婚喪喜慶、家屋建造等皆有補助。而在工作分配方面則一律平等,大家共同工作經營部落,不但提升工作效率,也間接減低酗酒問題。而共食制度更是減輕了婦女負擔,也降低各家庭的消費成本。

Tnunan從2004年實行至今,成員占部落的七成五居民。拉互依表示初期Tnunan的形成非常艱難。「你要大家把私有土地捐出來、財產平分,真的很不容易。只能說服大家犧牲。如果我們不這樣做,部落現在就是四分五裂,被大財團瓜分的一無所有。」拉互依表示,在發現巨木群後,部落開始湧現觀光人潮,當時許多財團看中發展機會,爭相出價希望購買部落土地積極開發。幸好長老力倡抵抗拒絕外界的誘惑和威脅,提出Tnunan制度,才能杜絕財團勢力進入。「我們始終牢記老租先說的話:『不要離開她(指土地),用心守護,期能延續孩子的未來』。」拉互依說。

為讓孩子能在自己家園接受教育,並且讓泰雅傳統知識扎根,司馬庫斯開始推動「部落在地就學」。2004年,以竹屋、石板屋頂、石牆搭建組成的簡易教室終於成立。與一般小學不同,司馬庫斯的部落教室實施雙軌教育,加入泰雅傳統文化教學的課程。包括每週八小時的族語、雕刻、民族生態學、音樂舞蹈等,「我們的孩子在接受部落教室泰雅傳統知識的課程後,大大提昇母語的傳承;他們現在可以輕鬆自如的用母語聊天對話,也是母語演講比賽的常勝軍。」拉互依驕傲的說。拉互依也致力於編撰泰雅族傳統語言、文化、民族植物等教材,希望對全台泰雅族部落教育能有所貢獻。而在生態保育方面,司馬庫斯則與政府合作成立森林守護隊,定期巡視山林保育地,並且帶領小朋友認識部落周遭環境,強調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觀。

政大教育學院副院長馮朝霖在聽完拉互依的分享後,針對司馬庫斯的教育制度提出見解。馮副院長認為司馬庫斯成功解決了未來教育的難題,將合作共生的精神融入課程,發展出多元文化、民主、環境生態、和平人權等課程面向,這是目前台灣教育無法達成的。

在生態、文化、語言三面向的教學並行之下,司馬庫斯保留泰雅傳統文化的根基,並且透過土地共有的方式生活,成功抵禦外界強勢的入侵。司馬庫斯合作共生的精神點亮了昔日的黑暗部落,往後也將持續發光,編織部落生命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