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從野球孩子到原青生涯

【2010NPO論壇紀錄】

20100304--從野球孩子到原青生涯


沈可尚(《野球孩子》導演)


《野球孩子》這部片,從最初接觸這些孩子一直到離開,我在花蓮縣富源國小旁的租屋處住了一年,目的無他,我想得到童年最真實、不被攝影機干擾、那些最純真的東西。所以我和他們一起生活、一起上課,和他們的祖父母一起喝酒、打獵、甚至捕魚,透過認識這些孩子的家庭、和學校老師互動,慢慢了解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以及小小腦袋中的思考,和從小生長在台北的我是不同的。

我沒辦法確實描述他們和我們的差異,但我的確看到幾個現象。仔細想想,隔代教養等問題都是大家看得到的,但這些孩子令我掛心的是-「他們不敢作夢」。他們把自己的夢想設定在比較典型的運動、唱歌跳舞等大眾對原住民常有的想像,讓我有點著急;而隨著拍攝結束,兩年過去了,我也慢慢發現這些孩子的變化,家庭問題、村裡勞動結構消逝、教育問題已帶給他們一些改變。

我常在想,我還會不會再回去拍這些孩子?這個答案,我想會是十年之後了。我想知道,十年之後,這些孩子長大了多少,夢想實現了沒有,變成怎麼樣的人,而他們又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當初的純真他們還記得嗎?

洪智杰(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20100304--造鐘而不是報時(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台灣的教育制度充滿僵化與官僚特質,甚至習慣把能力稍弱的工作者派到偏鄉去,能力較好的教育工作者則留駐在城市。然而,我們應該優先考量孩子的需求和挑戰,否則偏鄉孩子只能接受較差的教育和資源。

為此,至善也進一步執行國中夜間課輔,請大專生志工老師幫忙,進行一對一、一對二輔導。然而,我們深信國中階段的孩子,需要重視的不只是課業,人格、價值觀的培養更重要,因此至善以陪伴、生活適應、課業輔導等多重目標進行服務。

後來,至善更陸續發展社區生活營,供一時之間無心念書的孩子不同的刺激和成就感,例如,街舞班開始之後,許多原先不肯進學校的孩子,反而願意回到學校參與課程,和大家互動,這就是吸引他們返回教育體系的起點。

閱讀全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