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跨越都市藩籬隔閡 營建美滿幸福家園

【報導/NPO-EMBA平台記者賴冠陵】

擁擠的生活空間、冷漠的人際關係,是大家對都市既有的印象。位在新北市的永和社區大學,成立十二年來,不僅提供多元的終身學習課程,亦積極參與社區工作,創造出溫馨的家園與相互合作的社區關係。10月1日由政大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主辦之「城事‧成識—社區事與社大識的跨界交流」工作坊,帶領其他縣市的社區大學夥伴及社區朋友,一同到永和社區大學交流學習。



跨界交鋒 社區會更好

上午場次以論壇揭開序幕,邀請各界人士經驗分享。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詹雅雯,以公部門角度分享新北市對成人教育學習的規劃藍圖。新北市非常重視教育及學習課題,新北市不識字率全台灣最低,顯見教育的用心與成效;此外,外籍配偶人數全台居冠,為未來重要的課題。詹雅雯肯定社區大學的貢獻,未來將活絡推展組織,提供因地制宜的輔導,並且善用校園空間創造新價值,並將資源持續投入。

相較於政府部分對社區的投入總受到預算與核銷科目的限制,信義房屋簡化財務流程,讓社區的夢想更容易實現。2004年台灣因大選造成紛亂,社會瀰漫著不安的氣氛,信義房屋希望社會大眾重新發現「家」的意義,以五年一億的預算,提出「社區一家贊助計畫」;計劃至今已進入第二階段,贊助752個單位。專案經理黃卉芃表示,「一條溝、一條街都可以提出改造申請」,並且投入「信義志工團」企業人力參與,社區漸漸產生故事,例如:台南故事人沈采蓉小姐,喜歡替小孩說故事,講故事的範圍由自家車庫開始,影響附近小學與社區,2006年成立「南瀛故事人協會」,將故事的力量甚至擴及整個台南縣,這樣的小故事,在你我的身邊繼續發生。

曾在社區大學工作的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楊志彬表示,其不斷地思考著社區大學能為社區做些什麼?社區裡存在許多共同問題,基層伙伴需要長期的指導與學習,然而,往往因為經驗傳承不足而讓社區工作無以維繫。楊志彬認為,居民要有願景,思考想要什麼樣的社區生活,如此外部的資源與協助才能發揮功能,真正進入社區協同解決問題,達到長期經營的目標。

永和社大近年來,不僅持續關注永和在地的發展,更串連中和社大成立「生態雙和聯盟」,成員之一的永和社大講師連振佑,長期參與全台社區規劃工作,因「四號公園參與規劃設計」與社區結緣一拍即合。由於雙和地區人口密集,公園綠地不足,2010年永和社大成立「生態雙和聯盟」,廣邀民眾參與公共議題。他認為,社區營造需要跨課程整合,因此積極推動「社區的一堂課」,讓每學期每一門課當中,其中的一堂課在社區上課,擾動社區的發展。今年舉辦「十美十缺」攝影比賽,讓社區民眾留意社區事物,促進公民對話,並舉辦一系列活動,全面動員打造生態雙和。

主持人政大社區學習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詹志禹表示,無論是公部門、企業或是非營利組織,在推動社區工作時自有其優勢與弱點,社區大學兼有三者的角色,且具備著由下而上的熱情與動能,相信更能有效的串連各方資源;其強調,社區營造結果無論成敗,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對台灣社區未來發展一定有所助益。

百工達人 點燃社區熱情

下午場次,在永和社大專員廖英帆及廖漢威帶領下,先到社區走走,實地觀摩社區的改變。走進巷弄間,忽地出現一面彩繪的大牆,是社區的共同創作;綠意盎然的木頭花架下,竟是變電箱;貫穿社區的「瓦窯溝」經過綠美化,擺脫了臭水溝之名;在社區裡有水泥、木工、水電等各種專長師傅,都在社區替里民服務,社區花醫賴武光,幫居民照顧奄奄一息的小花小草,水電師傅林育賢除了替居民修理水電,還研發雨水回收收集桶,並且利用廢棄馬桶種花草,替社區打造一個環保美觀的角落。

永元里的「芭樂樹小公園」更是「鎮里之寶」。原本欲砍除的芭樂樹,在居民共同護衛加上永和社大的串連協助,經過不斷地討論修正,打造出「芭樂樹小公園」;無論晨昏、晴雨,都可以看到社區居民聚會休憩。一年兩次的芭樂採收季,居民更展現功力,將香甜土芭樂醃製與居民分享。

經過實地參訪之後,其他雙和地區的百工達人不甘示弱,紛紛拿出看家本領,努力布置出自己社區的特色與百工專才,期中有花藝作品、手製布包、糕點美食、無毒蟑螂藥、木製健身盒……,會場內剎那間熱鬧了起來,宛若小市集。永和社大專員廖英帆強調,社區達人不僅可以服務自己的社區,更希望社區與社區之間也可以「交換達人」,讓整個雙和地區活絡起來。

「一步一芳草」,在永和社大的促發與擾動之下,深藏在社區當中的達人紛紛現身。回頭看看,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社區,也有著許許多多的達人等著我們去挖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