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德盛安聯以微型保險為企業社會責任策略 創造雙贏


【專欄/荷馬的冥王星】主筆/冥王星的荷馬

近年來,知名跨國企業或非營利組織在討論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時,均提倡一種「共融事業」(Inclusive Business),讓企業及弱勢民眾共創雙贏機會。德盛安聯(Allianz SE)的「微型保險」(Microfinance)作法即為一例。2010年,他們在十個亞非國家中,透過微型保險,擁有超過五百萬名客戶、五千萬歐元的保險收益,當地民眾也因此獲得財務金融知識;相較集團內其他獲利情況,儘管收益不多,卻顯示出開發中國家及新興市場也有好生意。

所謂「共融事業」,簡單地說,是指企業透過商業模式,讓社會金字塔底層的弱勢民眾有機會能接觸好的產品、服務及生活方式,進而改善其生活條件,達成雙贏或三贏。具商業模式的共融事業,不是憑空得來,而是必須與企業本身核心業務相關的專業事業。

以金融投顧領域為例,德盛安聯(Allianz)或許在台知名度不若其他相似在台外商高,但其在全球壽險業及資產管理人領域佔全球前五名,同時,在責任投資方面,更是具相當知名度及表現的跨國公司。

對德盛安聯而言,要考量永續(Sustainability)及企業責任(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CR)兩項議題,必須要將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ety)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方面,即ESG議題,與「創造長期經濟價值」進行全方位連結。畢竟企業終究是營利事業,若無經濟價值的貢獻,公司就無法長久營運,遑論永續發展。

德盛安聯於2008年設立Allianz4Good,置於總部中央最高單位內,直接對董事會負責,整合永續商業實務於企業核心行動之中,並強化內部員工聯結及執行社會倡議行動。在這個Allianz4Good部門內,依不同工作重點,分為氣候解決方案、團體中心及財金知識教育三組,每一組均針對當前全球環境、社會及經濟趨勢,提出具合宜的倡議行動。

這些看似花錢、無關獲利的工作,實際上背後有極大的策略考量。例如,鼓勵員工走入弱勢社區,進行學童財金知識教學,員工可從中獲得成就感,降低缺席率、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建立未來業務潛在機會,有助於業務拓展,更重要的是,大幅提升品牌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在Allianz4Good部門中,有一項業務以CSR為策略,即微型保險,設在團體中心組內,是一項和本業相關,又能兼顧照顧弱勢的作法。

2011年全年各項數字結果來看(見下圖),已開發之地區及國家在收入、營運獲利及顧客人數方面均有明顯的表現;發展中的區域或國家,則相對較弱。進一步細看,拉丁美洲、非洲及中東、東歐、亞太地區的表現,亞太地區營收表現相對較佳,收入佔企業總收入的5.4%、客戶數則佔全體的26.6%
圖片來源:ⓒ Allianz SE 2012

乍看這個數字,或許會感到納悶,何以客戶數佔集團次高的比例,收入及營業利潤卻沒有因而提升?安聯解釋,由於本項業務區域是在印度,業務重點在微型保險(Microinsurance),其目前仍屬試驗階段,再加上2011年遭遇印度Andhra Pradesh AP)微型貸款危機,主要在地合作夥伴遭到衝擊,而使得客戶數由380萬降到260萬,也連帶影響收益。

無論如何,這仍說明了一點,開發中國家或貧窮地區也有商機存在,微型貸款如此、微型保險亦然。安聯的微型保險內容包括壽險、意外險及健康險,即可有此等的表現,如何做到的?以印度地區來說,安聯無法自營運收入獲利,惟一的方法,就是讓營運更變得更有效率。因此,他們透過現有電信設備機制,如手機、電腦網路等工具,降低人員及場辦等成本,進而達到獲利的目的。

在台灣已有微型保險制度,其限定被保險人身分,以及限定一年期傳統壽險及傷害險兩項保險內容,近年來有些保險公司也推出類微型保險(如一年期短期醫療險),企圖補足健康險不足的部分,但其彈性仍不若德盛安聯來得大,當然,這或許和台灣社會環境因素、道德風險評估及全民保險實施有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盛安聯針對發展中國家推出指標保險(Index Insurance)用於小農的農作物上,此一作法也值得台灣農政及金融機構思考。

安聯和德國政府的德國發展組織(GIZ)結成策略夥伴,針對8個亞洲國家的指標農作,如稻米等,這些可以透過衛星遙測系統觀測的農作物,進行小農農作物保險,因此,若因乾旱或洪水所造成的損害理賠,就能夠在很快的時間完成調查及給付。這種作法,不僅對農民能即時補償、理賠過程較為透明、減少人為瑕疵、同時,也比一般農作物險要來得便宜。

事實上,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重大挑戰,十年來,許多先進國家的金融機構也紛紛和政府相關單位、非營利組織合作,結合高科技工具及技術,透過類似的作法,以因應天災或貧窮等對弱勢地區所帶來的重大傷害。這或許是台灣社會未來可以思考的方向。

註:指標保險詳細作法,目前在聯合國及其合作機構已有許多實例,在此不多做說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