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廚餘堆肥 農業、永續新生機

【報導/NPO-EMBA平台記者李芸萍、賴冠陵】

「我有一個夢,如果台灣能夠有一萬甲的農地,生產健康的蔬菜,醫院都會倒閉,醫生都要去收『ㄆㄨㄣ』了!」劉力學說。來自加拿大的他,因為愛上台灣啤酒與美女而落地台灣,且在新北市三芝實踐把ㄆㄨㄣ變黃金的有機心生活。六月七日政大NPO-EMBA論壇,他透過一張張的投影片,讓現場聽眾充滿驚呼與不可思議;他僅是善用陽光、空氣等自然條件,就把原本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ㄆㄨㄣ」發酵堆肥出肥料,且這些肥料成為改善土壤、增強蔬菜對抗病蟲害的重要能量與元素。


老外工程師變身台灣農夫

一張張綠油油的蔬菜照片,無論是小白菜、清江菜、荷葉白,葉片上完美無缺,打破大家對有機蔬菜「有蟲洞」的印象。臨海農場負責人劉力學,自63歲開始種菜至今已經十年,他使用自行開發的廚餘堆肥種植蔬菜,不噴灑農藥、不使用化肥,但葉片上卻完全沒有蟲蛀,令人嘖嘖稱奇!

劉力學工程師的經驗也充分發揮在務農上,每天紀錄蔬菜的變化與發展,從中發現大自然具有許多機制,共生共存。他以種植玉米為例,蚜蟲會吃玉米,而瓢蟲會吃蚜蟲,當蚜蟲來時,玉米即會通知瓢蟲,他開玩笑地說:「是我們認識瓢蟲比較久,還是玉米認識比較久?」植物能夠自然繁衍、存在於地球,自然有其生態系的平衡,人類發明農藥、化肥是破壞了系統,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讓自然系統運作。

廚餘堆肥培養細菌  把ㄆㄨㄣ變黃金

劉力學開始研發廚餘堆肥,起初只是為了解決當地的垃圾問題。他在當地蓋了一座小型的焚化爐,卻因未廚餘的油、水過多,讓焚化爐無法運作。他轉而想,可不可把ㄆㄨㄣ堆肥呢?再度發揮研發的精神,到處收集餿水,把堆肥專家認為的不可能變可能。

劉力學強調,廚餘堆肥不難,但重要的是量要夠大,一次堆肥的生產需要兩噸的量;而且每一種細菌都是一種養分,廚餘的多樣性愈豐富,培植出來的堆肥會越營養,對抗病蟲害的能力也越強。曾經有人把他生產的液肥放在水田中,發現福壽螺竟然絕跡了,原因為何?劉力學笑說:「或許是老外怕老外吧!真正的原因,就讓專家去研究。」

維持廚餘的氮碳比,是堆肥過程中最重要的工作。首先,在廚餘中加入木屑、稻穀、乾草等等「碳」,接著必須每天觀察堆肥的變化,以土壤的氣味與溫度作為判定的標準,若產生臭味表示氮氣過多,要多加一些碳,同時還要測量溫度,攝氏72度是最適合細菌生長的溫度,如果溫度過高就要灑水降溫。劉力學說:「如果聞起來是香的,那就是發酵完成了。」

曾有日本東京市的農產公司來拜訪劉力學,希望臨海農場每天供應二十架波音七四七的蔬菜。由此可知,有機農業的市場不僅讓大家吃到健康的蔬菜,更能外銷帶來更大的產值。

廚餘堆肥不僅能夠解決ㄆㄨㄣ造成的問題,再者,堆肥也能用來改善土質,讓長期使用化肥、農業的土地獲得新的生機!農業,真如劉力學所言,是台灣永續發展的新顯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