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用「視界」改變「世界」— 浩然基金會 當個負責的春風

【報導/政大NPO-EMBA平台李芸萍】

社會議題需要「春風」的照拂,大家都希望企業或資源提供者扮演春風,但風該如何吹,才能真正有助於社會的改變呢?10月4日夜晚,鮮少在公開場合演講的浩然基金會執行長林明宏,應政大NPO-EMBA平台公益論壇之邀,分享浩然基金會多年來的經驗與反思,精彩深刻的分享,讓在場者如沐春風,獲益良多。

堅守原則  低調行事

林明宏執行長表示,浩然基金會的工作依專案本質可分為兩大部分:「災害救助」與「議題倡議」。遇到重大天災時,想幫忙?怎麼幫?協助者應秉持幾項原則:不疾不徐、掂掂斤兩、尊重主體。天然災害發生時,政府應最先扮演第一時間救援角色,而民間團體在過程中仔細觀察評估後,可就其能力所及之處著手。以921地震為例,當媒體報導聚焦在中寮鄉時,浩然基金會選擇從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為切入點,在勘查當地重建需求與評估自身能力後,決定以潭南國小為重建主軸。而重建過程中,不是資源提供者說話就可以大聲、主導一切,最重要的是應該尊重受助者的主體性。因此,從建築設計、施工,都儘量結合在地建築師與工人的力量,並同時讓村民及兒童都能適時提出他們的意見與想法。

在議題倡議部分,則強調三不原則:不湊熱鬧、不獨行、不設限。以「國際志願者」計畫為例,當志工議題蔚為風潮時,許多組織前仆後繼投入志工推廣行列。但浩然基金會則希望藉此帶動「另類的全球化思維」,因此作法上以支持長期的國際志工交換為主調。「計畫看來簡單,但每一位志工都是一個個案,需要投注的精神、資源、面對的問題超乎想像,從簽證是否順利取得的大事,到志工在國外能不能開車等小事?都需要反覆斟酌評估。」林明宏說,當中的複雜甘苦不足為外人道。


「不獨行」亦是基金會一直以來的期許原則。從八八風災衍生而來的「小農復耕計畫」,基金會即是和農村陣線聯盟的夥伴一起工作,主要是希望結合能力專長者,擴大倡議的影響層面。「由於,在地合作夥伴是第一線的工作者,觸角深入在地,面對的是實際的問題;基金會則是後勤支援單位。雖然在操作上有時難免發生意見不一的情況,但這些溝通時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也常常提醒我們,作為一個資源提供者要更懂得謙卑。」林執行長再三強調,在執行過程中如何讓機制保持「有機的彈性」十分重要,這會讓計畫有喘息空間、因地制宜,而「尊重」的態度則是始終不變的原則。

和煦春風 vs 焚風燎原

和煦春風可為大地帶來無限生機,但若吹起的是焚風呢?

林明宏執行長以多年從事公益事務的觀察,構思出另類解讀的「大衛之星」關係圖(如下圖)。

 

除一般常見的正三角形(陽三角)關係外,政府、企業與第三部門各司其職,且有一定的遊戲規則;其實也不可忽略,倒三角形(陰三角)部分的角色,公營事業、社會企業或GNGO(由公部門成立的非政府組織),但其運作機制卻是「潛規則」,較無明確規範,相對取巧空間也大,經常遊走於兩端之間,因此若向任何一邊傾倒,都將危及整體社會的平衡發展。

林明宏說,企業有其追求最大利潤的本質,第三部門亦有其社會使命,企業在從事公益事務時,最大的問題是,除了公益目的外,經常摻雜了其他目的,提升企業形象、商品行銷……,公益難免「走味」。若有不慎,我們原本企盼的春風,反而成了「焚風」,不可不深思。

負責任的資源提供者

現場觀眾問:「專案執行時,基金會是如何顧及評鑑與呈現績效。」林明宏說:「浩然基金會是由家族成立的基金會,並不隸屬於任何企業,因此不會以企業利益為考量點,有其獨立性與超然性;再者評鑑立意雖然良善,讓我們可以檢視計畫的進行,但因企業績效或評鑑單位常常只看數字,難免落入迷思,有時並不能真正呈現對社會的助益與影響層面,應該思考的是:哪些要素才是改變社會的關鍵做法,且不設限,保有彈性、隨時調整,這比追求數字還重要。」

林執行長認為:「基金會應該當個負責任的資源提供者。要不斷反問自己:何時該給?給什麼?怎麼給?退場機制為何?有時長期資助反而讓受助者養成依賴,無法自立,這也失去公益組織的本意與初衷。」

因為一場音樂會,讓原本從事土木工程研發的林明宏,轉而透入公益事務;從陌生到熟悉,他以自己過來人的經驗建議想從事公益的朋友,不妨多聽演講、多學習、多看書、多挑戰自己、思索人生,才能打開視野,尋找到觸動內心深處的那一刻!

〉〉〉好康推介〈〈〈
〈耕耘,反思,城鄉共好〉-2012彎腰系列講座
http://bowtoland.blogspot.tw/


〉〉〉延伸閱讀〈〈〈

緣結九二一 做社區永遠的朋友 ——浩然基金會與潭南國小

留言

寶元表示…
林明宏執行長所說的:「作為一個資源提供者要更懂得謙卑。」可說是空谷足音,是過來人的真心話!再度謝謝 您,林執行長。 交大電控所博士生 張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