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提升部落教育 知識升級與文化扎根

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及其課輔聯盟〉〉

撰文/政大NPO-EMBA平台李芸萍
圖片/政大NPO-EMBA平台

屏東縣原住民部落因地理位置偏遠,在經濟與教育上長期處於弱勢,不僅沒有圖書館、沒有補習班、沒有安親班,甚至連學校也遭到裁併,教育及文化的正在急速崩解。

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自89年9月起,號召在地熱心教育人士共同打造部落教室,讓原住民孩子放學後有人陪伴、有書可讀,更能享有溫飽的晚餐。98年,部落教室艱辛拓展至五十多間,卻因八八水災沖毀三分之一,電腦、圖書、教具全都掩沒在滾滾黃流中。幸好各方伸出援手,提供物資協助屏東部落度過危難;全家便利商店更主動發揮企業社會責任,募集九萬多冊二手書,並於99年透過公益零錢捐協助重建部落教室。

100年起政大NPO-EMBA平台計畫辦公室與台灣非營利事業經營管理協會,啟動「雙東微笑~偏鄉•弱勢孩童課後照顧陪伴計畫」,101年專案計畫持續進行,希冀提升部落教育,讓知識升級,文化扎根!


個案一〉〉屏東楓林課輔班
放學相招好去處  學童出席百分百

「小凱,動作快一點啦!我們一起去楓林教會打羽球、玩扯鈴……。」弟弟小威站在校門口高呼哥哥。

位在屏東縣獅子鄉的基督教長老教會楓林教會,非常關心在地部落的發展,由於當地工作機會不多,家長多數在外地工作,孩子則多半交由祖母輩照顧,由於缺乏長輩督促,孩子放學後不是留在學校操場打球、玩耍,就是流連網咖,回家作業往往隔天才到學校利用下課時間「補寫」,一日復一日,課業落後的狀況愈來愈嚴重。

「教會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想提供孩子一個寫功課,幫忙複習功課的地方。」擔任全家課輔班行政服務專員藍桂華說。「感謝自99年起,因為有全家便利商店零錢捐的援助,使得課輔班可以長期聘請鐘點老師,且透過行政表單的管理,清楚紀錄孩子的出席狀況與成績資料,看見孩子的變化。」

小凱與小威兩兄弟來自低收入家庭,家中兄弟姊妹眾多,父母無法照顧所有的孩子,為求生計只能在外工作,因此放學後他們經常就是在外遊蕩,每每都是到了學校才寫功課,下課時間幾乎都是在「補寫」中度過。去年上半年,常常看到兩兄弟在社區裡閒晃,會鼓勵他們來課輔班寫功課,但出席狀況並不穩定,一整個星期常常只會來一天;做過家庭訪問,也到學校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希望家長與老師多多鼓勵他們放學可以來課輔班。

「開設課輔班之初,放學後常常要騎著摩托車在部落裡繞,把一些在外流連的孩子帶到課輔班;現在孩子們會彼此口耳相傳,道相報,一起來教會。兄弟倆出現的頻率愈來愈高,去年下半年開始,楓林班的出席率達到百分之一百。」藍桂華老師臉上泛起笑意。

藍桂華表示,課輔班已成為孩子重要的依靠,因為有課輔班,學校的回家作業能夠如期完成,隔天到學校,不但不會受到老師處罰,下課也能開開心心地和同學一起嬉戲。楓林教會外有開闊的空間可以運動,志工媽媽會準備營養豐盛的晚餐,還有老師指導功課。讓孩子們愈來愈喜歡課輔班,出席率百分百都是即是最好的證明。
  
「不僅是小凱與小威兩兄弟,看到許許多多孩子的改變,也令我們非常開心。」藍桂華說。小慈,非常喜歡音樂,特別喜歡彈鋼琴,在課輔班開始上課前,都會看到她坐在教會鋼琴前練琴,而課輔班期末成果發表會就是她展現琴藝的舞台。一年級的偉偉,是新台灣之子,剛來到課輔班時,寫字歪七扭八、一個字要橫跨四個格子才寫得進去,課輔老師總是很有耐心地指導,陪著他慢慢寫,只要字跡潦草或是超出格子時,就會把字擦掉,經過一年多的陪伴,字跡亦愈來愈工整。

部落教育資源不足,曾讓家長喪失信心,紛紛帶著孩子出走,到外地求學。在部落、學校及教會的共同努力之下,課輔班讓孩子可以穩定學習,對未來有了盼望,帶給孩子更開闊的視野與更豐富的生命,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課輔個案二〉〉屏東大同課輔班

發現孩子的專長與可能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在小勝的身上,即是最佳印證。

二年前四月的某一天,小勝的媽媽帶著他與姊姊來到課輔班,詢問能否來大同課輔班上課。由於課輔班人數已滿,老師起先委婉拒絕,但在談話過程中發現,小勝媽媽獨力扶養孩子非常辛苦,亟需要協助,因此,決定就讓孩子來吧!

就讀一年級的小勝,不僅ㄅ、ㄆ、ㄇ、ㄈ注音符號完全不會,老師發現他還有嚴重的情緒問題,前一分鐘還坐得好好,下一分鐘就突然大爆發,大哭大鬧或是躲在桌子底下,老師都拿他沒輒。

經過家訪,老師們才知道原來小勝經過醫生評估有過動跡象,且正在接受治療。因此,除了提醒小勝按時服藥外,當他情緒不佳時,為了避免影響其他孩子,老師會刻意將他帶到一旁,陪伴他情緒恢復平靜。

「老師,你看這是我用紙摺出來的喔!」「老師,這是我種的植物。」喜歡摺紙、手做小物的小勝,常常為老師們帶來驚喜。魏玉芳老師表示,剛開始時也不知道如何教小勝,他的情緒問題非常令人頭痛,直到發現他喜歡摺紙、手做,試著引導與透過獎勵,小勝的學習狀況愈來愈好。

「這次月考,小勝帶著學校頒發的最佳進步獎獎狀來到課輔班,真的不敢相信!」專任老師魏玉芳說:「回想一年半前,小勝連基礎的數數都不會,每天就陪著他從一數到十反覆練習,回家作業每一題都要教,現在已經能夠舉一反三,只要教一題,其他都可以自己演算練習。」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他的長處所在。在小勝身上,他們看到孩子有無限的可能,開始期待小勝下一個手做的成品!

課輔個案三〉〉屏東東源課輔班
大聲說出:我來自東源麻里巴

「大家常鼓勵『青年返鄉』,但我想的不只是青年如何回到部落,更重要的是回到部落要做什麼?」擔任東源課輔班全職教師孫銘恆感受極深,因為雙東微笑計畫及全家便利商店的資源,才能回到部落從事教育工作。

說得一口標準流利國語的孫銘恆,自三歲即離開部落在外地受教育,大學念的是教育,四處擔任代課老師,苦無機會回到部落任教,甚至曾經一度加入原住民舞蹈團學習跳舞表演。「28歲才開始學舞蹈,筋骨都已經僵硬,才三個月就因為疲勞性骨折無法繼續;我不斷自問:『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孫銘恆說:「後來因緣際會,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請我回到東源部落,協助做一些影像紀錄,才有機會回到部落生活。」

孫銘恆表示,回到部落之後,因為參與阿朗壹解說員的培訓,自己才有機會重新認識恆春半島的歷史、植物、生態……,因為學習的內容和自己息息相關,學起來興趣盎然;因而從中反思,這樣的學習歷程,孩子是不是也是一樣的?除學校的課業外,該如何教給孩子們更多其真正需要與想要的知識?

位在牡丹水庫上游的東源部落,因發展限制,人口大量外移,也產生極大的文化斷層;再加上,學校人數少,文化刺激弱,孩子缺乏競爭力,自我期許低。孫銘恆發現這個普遍存在偏鄉部落的現象,他不願孩子就此劃地自限,因此,他發揮東源孩子喜愛分享、想像力豐富的長處,極力尋找各方資源,融合生態、人文等課程,設計許多的教案,教他們採訪、攝影、文字撰寫、影像編輯…等,希望能夠循著部落的生活脈絡累積創造出新的文化。盼望著,孩子能夠產生自我學習力,將來自信地大聲說出:我來自「麻里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