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穿對衣服做環保 節能減碳心時尚

【報導/政大NPO-EMBA平台 特約記者楊培青】

大愛感恩科技執行董事 李鼎銘
圖片攝影/李芸萍
穿西裝,打領帶,是無數上班族出門前的準備動作。但你是否想像過,西裝、領帶、襯衫、襪子,乃至貼身內衣,都是由回收寶特瓶再造製成呢?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執行董事李鼎銘在政大NPO公益論壇中,親身展示了一身行頭,並指出,每一件用回收寶特瓶再造製成的衣物,都在傳達「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的價值,不但具有疏濕、快乾、免燙、易去污、易除臭的特性,也可以減少前端石油的開發,總體而言,更可節能84%,降低碳排放77%。

寶特瓶大變身 由「減廢」邁向「零廢」

  將硬質的寶特瓶化身為柔軟的紡織物,彷彿是場不可思議的魔術。但李鼎銘說,這種技術既不艱深,也已存在十幾年,知名運統品牌販售的環保商品,如排汗衫、防風衣,大多亦採用這種技術。簡言之,就是把回收的寶特瓶,藉由物理法加熱後,將瓶磚、瓶片還原為酯粒,再紡成紗、織成布。只不過知名運動品牌販售的環保商品,為了壓低成本,多數僅30%是循環再生成分,其餘70%則使用便宜的素材。
  李鼎銘表示,相對地,大愛感恩科技傾向將循環再生的利用接近100%,但有些貼身的衣服,必須顧及觸感,衡量取捨下,至少會做到50%以上。而且,製作過程中,只進行對色技術困難度較高的前染,成品根據寶特瓶既有的顏色而形成,唯有綠、白、黑、灰、藍五種,不再做後染,以避免其他污染及水、電的耗費。
  環保,是大愛感恩科技投入寶特瓶回收、再生工作的唯一理由。1990年,證嚴法師在一場演講上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慈濟人就此展開資源回收、垃圾分類;2003年,慈濟國際人道援助會成立,慈濟環保志工為兼顧賑災即時性與環保再生理念,著手物資研發;及至2006年,更因憂心千年不化的寶特瓶對地球生態造成破壞,開始利用回收的寶特瓶,整合紡織業上中下游廠商,共同發展專業製程,將寶特瓶轉化為大愛紗,也催生出大愛感恩科技公司。
  近年來,研發團隊進一步從事流程創新,遵循「從搖籃到搖籃」的精神,開發由「減廢」升級為「零廢」的專業紡織技術,並於2013年獲美國搖籃到搖籃產品創新機構(Cradle to Cradle Products Innovation Institute)頒發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証證書。

生產履歷 見證大愛感恩品牌價值
  在全球紡織業中,大愛感恩科技首創「生產履歷回溯卡」,將產品的生產履歷導入吊牌中,所有消費者都能清楚看見:這件衣服是由哪位環保菩薩在何時、何地提供的原料,進而何時紡成紗、織成布,以及這件衣服總共使用多少寶特瓶、達到多少節能減碳的成效。一張小小的生產履歷回溯卡,記錄了空瓶回收到服飾上市的整個歷程,也見證了大愛感恩科技堅持環保的核心初衷。
  更進一步地,只要掃瞄生產履歷回溯卡的條碼(QR Code),就可以看到「草根菩提影音/慈濟環保志工的故事」。李鼎銘認為,每一則小故事,都記錄了慈濟環保志工無私奉獻的精神,無論小孩、老人,只憑單純的一念心,每天花自己的時間、出自己的交通,參與資源回收分類,為地球出力,完全不求回報,無疑是「環保人文」的體現。同時,在這個追求共好的志業中,除了大愛感恩科技一百多名員工之外,還有原料端慈濟環保志工約二十萬人、製程合作廠商約五十家,齊力將回收的寶特瓶重新製成環保織品銷售到市面上,與消費者大眾連結成維護生態的「愛心接力」。
  李鼎銘也說明,大愛感恩科技以高於市場的價格,購買回收的寶特瓶,慈濟環保志工則將這筆收入,全數捐給非商業目的的大愛電視台,目前台內四分之一的經費,即來自於環保菩薩的支援。另一方面,大愛感恩科技的唯一股東,即是佛教慈濟基金會;意思是從第一年起,所有投資的結果,全數回饋給慈濟,用來支持國際賑災、社會救助。這種「完全回饋」的作法,也讓大愛感恩科技獲得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獎」、CSR經理人月刊「台灣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獎」,並選入經濟部工業局《企業誠信專輯》等。
  「環保人文,愛心接力,完全回饋」是大愛感恩科技建立的品牌價值。目前,大愛感恩科技與慈濟在台灣約五千多個環保回收點合作,至2012年底,每年回收近二千公噸重的寶特瓶,累計至2013年10月底止,已將三億多支寶特瓶回收再生。李鼎銘說,慈濟環保志工細心整理、清潔,確保回收寶特瓶的可用良率,降低了在後製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能源損耗,更落實開源節流、節能減碳的環保理念。這樣複雜繁瑣的程序,並不會提高利潤,頂多會聽到幾聲「很好」,但這就是大愛感恩科技想要做的事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