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打造無障礙 伊甸、多扶分進合擊

【報導/政大NPO-EMBA平台 特約記者楊培青】
圖片攝影/李芸萍
       四肢健全的人,很難體會身心障礙者的不便;青春無敵的少年,很難想像白頭老翁的舉步維艱。然而,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黃琢嵩從長期社會工作的經驗裡,看見了輪椅族對自由行動的渴望;同時,多扶事業公司執行長許佐夫從外婆生了病卻無法召用復康巴士的過程中,體會到現行社福措施的限制。他們不約而同地在自己的專業崗位上,設法找出癥結、填補縫隙,期許以更人性的服務、更前瞻的眼光,提升台灣「無障礙」的水準,打造一個更為友善的環境,以滿足障礙者的需求,並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來臨。

許佐夫:「認列託管計畫」有助無障礙產業運轉 

  許佐夫說,創業之初,他完全不知道何謂「社會企業」,但五年經營下來,卻以多扶被視為社會企業,而感到榮幸。從傳播界轉行至租車業,許佐夫一路跌跌撞撞,憑著鐵了心做到好的堅持,琢磨出「多扶56動」標準作業程序,透過深入而貼心的服務,贏得社會認同。


多扶事業有限公司執行長 許佐夫
圖片攝影/李芸萍
「多扶56動」觸及的層面非常細節,包括必須記得所有乘客的名字、必須使用新鈔找零等,更重要的是,面對乘客時,必須常常想到「如果服務的是自己爸媽,我們該怎麼做?」對於許佐夫而言,同仁不是司機,而是「無障礙服務第一線人員」;復康巴士不是單純的車,而是大小不一的客房。進一步地,多扶提供服務的不只是運輸,而是「無障礙服務的全方位解決方案」。

  他表示,根據實務統計,一位身障朋友每月必要的看病、領藥、檢查、回診,往返醫院四次是很基本的數字,計算下來,台北每年有四十億市場,估計全台每年有一百億市場。但目前有關復康巴士的政府標案,總金額約二十億左右,可見還有很大的服務缺口。而且,這些還不是多扶服務的對象,因為他的切入點是「沒有身心障礙手冊的民眾」。

  許佐夫坦言,多扶的服務主要包括「醫療接送」與「無障礙旅遊」二類,前者迄今還是虧本,所以公司營運的策略很簡單,即「用無障礙旅遊的獲利,來彌補醫療接送的虧損;用醫療接送的過程,來培養無障礙旅遊的人口」。他估計,以每位無障礙旅遊人口六天五夜在台平均旅費五萬元計算,明、後年之際,可望超過二佰億元的市場規模。

  不過,運作資金仍顯緊促的多扶,需要另闢蹊徑爭取車輛來源,才有機會大步踏入無障礙旅遊市場。因此許佐夫嘗試提出「認列託管計畫」,一方面希望化解多扶缺車的窘境,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解決非營利組織無法充分運用捐贈資源的困難。

黃琢嵩:開放行動載具,看見美好老齡生活的曙光

  黃琢嵩對此回應指出,隨著車價愈來愈高,伊甸後來也很怕接受捐贈,畢竟正常使用及後續維修保養的費用都很可觀,也得另籌。此外,伊甸不是企業,很多事情想做不能做,更何況復康巴士光是就醫便已供不應求,所以基於共同的理想,以及無障礙旅遊這類伊甸不能做到的層面,未來可以和多扶有更多的合作討論。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黃琢嵩
圖片攝影/李芸萍
他說明,伊甸承辦縣市政府委託經營的復康巴士,只能遵從法律規範,提供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優先從事就醫、就學、就業、就養,但是當中還有許多環節值得重新省思。例如,復康巴士的法定規格目前只有福斯車款能夠達到,其他通通不合格,導致成本高漲及選擇受限。然而實際上,車輛派遣應該同時考量乘客體型、身障情況或任務需求,不必侷限於唯一一種規格。

  「服務是利潤的基礎,沒有好的服務,不會有利潤。」黃琢嵩強調,「行」是基本人權,貫穿了食、衣、住、育、樂各個面向,如同火車頭產業,可以帶動很多產業一起來做。台灣今後討論復康巴士、抑或無障礙行動議題時,應該要走出馬斯洛理論的安全層次,思考更多元的發展方案。

  他表示,每個人都會年老、衰弱,「難道你希望自己有一天出門,只是為了到醫院拿高血壓、糖尿病的藥物嗎?還是說,你希望年老時,一樣可以到內灣看油桐花,甚至開著一部改裝完備的越野車,在墾丁沙灘上奔馳?」黃琢嵩回憶自己曾經在挪威的海邊,見到一位九十二歲老者,開著敞篷吉普,載著一隻拉不拉多犬,下午去Pub喝酒。他期待,當大家九十二歲的時候,這個環境也終於能夠提供我們這樣的生活。他認為,為了走到這一步,從行動載具的開放做起,也許可以看見曙光。

  從另一個角度看,社會企業跳脫了政府、非營利組織的傳統角色,其實就是在幫助無障礙行動的市場能夠多元化,從個人載具到公共運輸,提供各式各樣、全方位的滿足。黃琢嵩認為,這才是讓台灣真正成為無障礙環境的第一階段,「更進一步地說,無論輔具或行動載具的發展如何出色,最重要的是人頭殼裡的觀念要改變。如果社會大眾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是為自己的未來預備,進步就會很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