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穿越情緒迷霧 理解帶來心靈修復曙光

【政大NPO-EMBA平台記者廖芸嫻/台中報導

為提升偏鄉孩童課後照顧品質,使「陪伴」更貼近孩童需求,國立政治大學NPO-EMBA平台104日於台中展開「兒童輔導系列」培力課程─「找回笑容!穿越孩子的情緒迷霧」講座,帶領在地課輔老師們了解兒童的情緒發展,陪伴孩子看見情緒下的真實自我。
 104年台灣微笑計畫~中區兒童課後照顧人員培訓課程」由國立政治大學NPO-EMBA平台計畫辦公室、台灣非營利事業經營管理協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共同主辦。本系列中區培訓課程自104日起跑,將陸續針對兒童的情緒、學習及行為困擾開設講座,自心理陪伴角度看帶孩子與老師的需要。

成長,需要「人在心也在」的陪伴

「『人在心不在』的陪伴,足夠嗎?」諮商心理師吳麗琴透過實驗影片,與學員一同探討快樂成長的關鍵因素。片中小嬰兒察覺母親的冷漠回應,隨之沮喪哭泣,吳麗琴指出:「『有奶便是娘』的傳統養育觀念,其實只說對了一半!」成長過程中,生理需求的滿足固然重要,但情感慰藉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具備理解與同理,才能「以愛之名」

身心發展失衡的孩子,常來自功能不彰的家庭,而這些家庭的存在,可能遠比你我想像更為常見。
吳麗琴強調,「功能不彰」並非單指社會、經濟條件弱勢的家庭,「孩子盼望得到的並非珠寶盒,而是大人深刻的理解與同理。」無論是漠不關心,或是過度期待產生的束縛,家庭若單純「以愛之名」對待孩子,忽略其心裡真正的需求,這份「愛」將持續堆疊成為孩子心頭的重擔;而孩子得不到支持,自然更加渴望有人肯定、理解,日久終成惡性循環。

持續傾聽與思考,你能懂孩子的心

「從事輔導工作困難的不是技巧,而是『承受痛苦與挫折的能力』。」吳麗琴提到,課輔老師常被孩子拒於千里之外,難免感到憤怒、沮喪。然而,輔導者若能正視孩子為己身帶來的痛苦,並以同理心消化情緒,持續回饋給孩子,與他們深入討論、切中問題核心,雙方將有機會牽起心靈修復的信任聯繫。畢竟,孩子可能因為欠缺被真誠理解的生命經驗,所以拒絕付出信賴,「但孩子帶給你的感受,或許就是他想告訴你的。」她說。
面對常見疑問「孩子常支吾其詞、說不出話,我該如何了解他?」,吳麗琴則建議學員坦誠對待孩子,多使用「聽、想、說」三步驟─透過耐心傾聽,留意孩子的非語言表達,點滴拼湊觀察並回饋給孩子,必能逐步理解孩子不能、不願明說的訊息密碼。
當然,陪伴並非止於了解,輔導者善用肢體語言和聲音語調,也能帶著孩子檢視自己真正的感受,進而接納不完美的自我,得到心靈的寬慰與平靜。

關注中區,前進北區

本年度的「台灣微笑計畫」已完成東區及南區的培訓課程,現正投入中區;年底即將前進北區,敬邀關心兒童課輔的朋友可至政大NPO-EMBA平台網站http://npo-emba.blogspot.tw/關注培訓課程的報名訊息,或加入Facebook社團「微笑課輔角:)」(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carefortw/)持續與講師、學員互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