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啟程,我的農業見習之旅

【專欄/善耘隨筆】主筆/Annie Yang

發現最近的閒暇活動都與農業、農村、食物有關,應該說是一件幸福的事吧!但對於農業、土地,甚至食物,竟是陌生的,想想,覺得滿弔詭的!

可愛台灣人  看見希望

看到很多人在很多地方投入對農業、農村的關懷,就覺得台灣人還是很可愛的、台灣還是有希望的!

像馮小非在九二一地震後,投入南投中寮溪底遙與農民共同生活,繼而透過書寫讓更多人知道農村生活點滴,我對農村的認識很多是來自於她及她們那一群夥伴,在《小地方新聞網》的在地報導。最近開張的《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網路媒體,期待透過小記者的報導,連結生產者與市場進行對話,讓台灣糧食自主、食品安全、農村文化、地產美食能被體現。

在台灣已有十多年歷史的主婦聯盟消費者合作社,則是透過集結一群婆婆媽媽,共同向小農採購安全健康的農產品,進而喚醒大家的環保意識,繼而更藉基金會的形式,透過議題倡導與教育推廣,關懷環境、消費、能源、農業、婦女等議題。

而在農產銷售端,目前全台各地農民市集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陳孟凱發起的「合樸農學市集」應該算是市集的鼻祖吧!透過小農集結而成的市集,讓平日在田間工作的農人,有機會與消費者面對面溝通,讓彼此不再只是農人與消費者,還可以變成朋友,甚至「來去鄉下住一晚」,而合樸揭示的「好好生活」、「好好吃飯」、「好好務農」、「好好讀書」,不就是老祖先的訓示嗎-—「晴耕雨讀」的生活境界呀!

而花蓮「大王菜鋪子」則是另類的農村革命,看似透過網路行銷,為花蓮的小農販售在地蔬果與農產,然而王福裕真正要體現的是另類鄉村生活思維!學城鄉規劃的他,透過農法學堂讓年輕人開始投入農作生產學習,透過換工小旅行讓逐漸衰老凋敝的農村開始有了新的生機,一切只因他的中心思維─「交換」,他說:「鄉下沒有所謂的經濟啦,有的就是『交換』!」
農業議題不簡單

這些看似豐富多元的農業振興運動,讓習於以「數字」、「效率」思考的我陷入一種疑問,因為生鮮農產被定義為「一級產業」,所能產生的附加價值其實有限,然而這些人很有策略思維的投入,他們都是所謂的知識分子,一定有一些我沒看到的內涵!當我參加了主婦聯盟在宜蘭舉辦的「種子自主權與種源保育工作坊」,與一群農夫共同探究種源保育的重要性與實作方法分享,跨國企業如何透過基改種子與農作物來改變我們的生活,影響農人的耕作,甚而危害人體健康後,我驚覺農業是一個嚴肅的課題,它不只是「產業」,還牽涉到人道、權力與控制,值得花更多時間關注。

尤其,當我知道台灣糧食自給率低於日本,且低於四成,而我們的政府仍在鼓勵農民休耕,仍在擘畫將台糖農地變更為工業用地,這是多麼衝突的政策思維,背後到底有些什麼我不理解的政經結構?於是,《糧食戰爭》(拉吉.帕特爾著‧高寶出版)、《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彭明輝著‧商周出版),就成了我最近努力啃嗑的書籍,而閱讀過程中,想起吳音寧的作品《江湖在哪裡》,這本前幾年看的書,算是我在台灣農業的真正啟蒙。

雖然書還沒讀完,但有些心得值得記錄與分享。受到全球化影響,造成全球政府多在為失業率居高不下而傷透腦筋之時,台灣雖然無法倖免於難,但能不能振興農業,讓回鄉務農的人增多,讓人的生活從「消費」邏輯轉化為「交換」邏輯呢?

會有這樣的思慮,當然不是所謂的GDP成長邏輯下的思維,而是幾個親身經驗。記得曾經有個原住民朋友跟我說過,他們在部落種有機蔬果,除了自給自足外,又能保護土地與生態環境,如果能有自己的部落學校,傳承祖宗智慧與大自然和平共處,他們其實不需靠貨幣就能維生!也記得1997年泰國發生金融風暴後,隔年我去泰國出差考察,問當地的朋友,金融風暴後失業,你們怎麼過日子,他們一派輕鬆的說:「回家種田呀!」

台灣,還有田可以種嗎?我想,我的農業見習之旅已經啟程,歡迎共乘!

〉〉〉延伸閱讀:

消費力量大 捍衛吃的安全與未來
重視三農:農民、農業、農村 邁向永續生活

留言